夏朝研究 

--推研者: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  


夏朝帝王年表
夏朝471年(公元前2065-1595年):
君王名称 吴建辉推研 文献摘要 古本竹书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 备注
五帝    
夏禹 在位45年[公元前2065-2021年]
3年丧礼 [公元前2020-2018年]
计48年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禹,居阳城。(《汉书·地理—志》注、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注。)黄帝至禹,为世二十。(《路史·发挥》三。)国维案:此亦罗长源隐括本书之语,非原文。禹立四十五年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己,出行,见流星贯昴,梦接意感,既而吞神珠。修己背剖,而生禹於石纽,虎鼻大口,两耳参鏤,首戴鉤铃,胸有玉斗,足文履已,故名文命。长有圣德。长九尺九寸。梦自洗於河,取水饮之。又有白狐九尾之瑞。当尧之时,舜举之。禹观於河,有长人白面鱼身,出曰:「吾河精也。」呼禹曰:「文命治水。」言讫,授禹《河图》,言治水之事,乃退入於渊。禹治水既毕,天锡玄珪,以告成功。夏道將兴,草木畅茂,青龙止於郊,祝融之神降於崇山。乃受舜禪,即天子之位。洛出龟书,是为《洪范》。(以上出《宋书?符瑞志》。)三年丧毕,都於阳城。(《孟子?万章上》:「舜崩,三年之丧毕,禹避舜之子於阳城。」)元年壬子,帝即位,居冀。(《汉书?地理志》:「潁川郡阳翟」下,臣瓚曰:「《世本》:「禹都阳城。」《汲郡古文》亦云「居之」。」是古本《纪年》不云「居冀」也。今本於尧、舜、禹皆云「居冀」者,盖以《左传?哀六年》杜预注云:「唐、虞及夏皆都冀方。」故云然。)   颁夏时于邦国。(《戴记?礼运\》:「吾得夏时焉。」《史记?夏本纪》:「孔子正夏时,学者多传《夏小正》云。」)   二年,咎陶薨。(《史记?夏本纪》:「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,且授政焉,而皋陶卒。」)五年,巡狩,会诸侯于涂山。(《左氏?哀七年传》:「禹合诸侯于涂山。」)   南巡狩,济江,中流有二黄龙负舟,舟人皆惧。禹笑曰:「吾受命於天,屈力以养人。生,性也;死,命也。奚忧龙哉。」龙於是曳尾而逝。(出《宋书?符瑞志》。)八年春,会诸侯于会稽,杀防风氏。(《鲁语》:「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,防风氏后至,禹杀而戮之。」)夏六月,雨金于夏邑。(《述异记》下:「先儒说,夏禹时,天雨金三日。」)秋八月,帝陟于会稽。(《史记?夏本纪》:「十年,帝东巡狩,至于会稽而崩。」)禹立四十五年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古本《纪年》如此。今本既云「八年,帝陟」,又云「禹立四十五年」,足见杂综诸书,未加修正。)禹荐益於天。七年,禹崩,三年丧毕,天下归启。(出《孟子?万章上》。)
古本载在位45年
+3年丧礼
今本载在位8年 夏朝始
帝启 在位39年[公元前2017-197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启,启曰会。(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“启曰会”,注见《纪年》。)益干启位,启杀之。(《晋书·束晳传》。《史通·疑古篇》《杂说篇》两引“益为后启所诛”。)九年,舞九韶。(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“启登后九年舞九韶”。《大荒西经》注引“夏后开舞九招也”。)二十五年,征西河。(《北堂书钞》十三引“启征西河”四字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云“既征西河”,注:“《纪年》在二十五年。”)即位三十九年亡,年七十八。(《真诰》十五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作“二十九年,年九十八”。)国维案: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“启升后十年,舞九韶。二十五年,征河西。”而《通鉴外纪》引皇甫谧曰:“启在位十年。”则《世纪》不得有“启三十五年”之文,疑本《纪年》而误题《世纪》也。此与《真诰》所引“启三十九年亡”符同。《路史》注既引《纪年》启在位二十九年,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。未知孰是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启元年癸亥,帝即位于夏邑。大饗诸侯于钧台。(《左氏?昭四年传》:「夏启有钧台之享。」)诸侯从帝归于冀都。   大饗诸侯于璿台。(《文选?王元长曲水诗序》:「至如夏后,二龙载驱璿台之上。」注引《易?归藏》曰:「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,作为璿台,于水之阳。」)   二年,费侯伯益出就国。(《晋书?束皙传》引《纪年》:「益干启位,启杀之。」《史通》《疑古篇》、《杂说篇》两引「益为后启所诛」。此独云「二年,费侯伯益出就国。」盖故与古本立异。观后附注於「伊尹自立」云「误以摄政为真」。於「太甲杀伊尹」云「文与前后不类」,此则易其本文,彼则加以案语,盖正文与注出於一人所蒐集也。)   王帅师伐有扈,大战于甘。(原注:有扈,在始平鄠县。《尚书序》:「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,作《甘誓》。」《甘誓》:「大战于甘。」原注七字《左传?昭元年》注文。)   六年,伯益薨,祠之。(《越绝书》:「益死之后,启岁善牺牲以祠之。」)   八年,帝使孟涂如巴?讼。(《海內南经》:「夏后启之臣曰孟涂,是司神于巴,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。」)   十年,帝巡狩,舞九韶于大穆之野。(《海外西经》;「大乐之野,夏后启于此舞九代。一曰大遗之野。」郭注:「《大荒经》云「天穆之野」。」《大荒西经;「夏后开上三嬪于天,得《九辨》与《九歌》以下,此天穆之野,高二千仞,开焉得始歌《九招》。」郭注:「《竹书》曰:「夏后开九韶也。」」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启升后十年,舞《九韶》。」)   十一年,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。(原注:武观即五观也。观国,今顿丘卫县。《楚语》:「启有五观。」韦注:「五观,启子,太康昆弟也。」《墨子?非乐下》「於《武观》曰:「启乃淫溢康乐,野于饮食」」云云,是《武观》乃书篇名,非人名,此以「五观」为「武观》,乃杂采二书为之。观国,今顿丘卫县,亦《左传?昭元年》注文。)   十五年,武观以西河叛。(《汉书?地理志》东郡有畔观县。案,本畔、观二县,自宋本以下,皆误以为一县,联缀不分。)   彭伯寿帅师征西河,武观来归。(《书钞》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启征西河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:「既征西河。」注:「《纪年》在二十五年。」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启三十五年征河西。」此系之十五年者,以此既依《路史》启十六年陟,则不得有二十五年、三十五年也。《逸周书?尝麦解》:「其在殷之五子,忘伯禹之命,假国无正,用胥兴作乱,遂亡厥国,皇天哀禹,赐彭寿思正夏略。」)   十六年陟。(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:「启在位十有六岁,年九十一。」此本之。《真誥》十五引《竹书》:「启即位三十九年,亡年七十八。」《路史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启二十九年,年九十八。」与今本迥异。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启在位九年。」《通鑑外纪》:「启在位九年。」又引皇甫謐曰:「十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39年 今本载在位16年  
《文献通考.帝系一》启,禹子,以甲申嗣位。
《资治通鉴前编》甲申,后启元岁。
公元前2017年[甲申年]  
太康 在位4年[公元前1978-197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大康, 大康居斟鄩。(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·夏本纪》正义引傅瓒曰:“《汲冢古文》大康居斟鄩,羿亦居之,桀亦居之。”) 乃失邦。(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) (羿居斟鄩。)(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·夏本纪》正义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太康元年癸未,帝即位,居斟寻。(《水经?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?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?夏本纪》正义引臣瓚曰:「《汲郡古文》:「太康居斟寻。」」)   畋于洛表。(偽《书?五子之歌》:「畋于有洛之表。」)   羿入居斟寻。(《水经?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?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?夏本纪》正义引臣瓚曰:「《汲冢古文》:「太康居斟寻,羿亦居之。」」)   四年陟。(《帝王世纪》、《通鑑外纪》皆云「在位二十九年」。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云「在位盖十有九岁,失政,又十岁而死」。並与此异。)
在位4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4年  
仲康 在位7年[公元前1974-1968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仲康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仲康元年己丑,帝即位,居斟寻。  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(《新唐书?歷志》:「张说《歷议》:新歷,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,日蚀在房二度。」)   命胤侯帅师征羲和。(偽《书?胤征》:「惟仲康肇位四海,胤侯命掌六师,羲和废厥德,酒荒于厥邑,胤后承王命徂征。」)   六年,锡昆吾命作伯。(《郑语》:「昆吾为夏伯矣。」)   七年陟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仲康在位十三年。」《路史》注引《绍运\图》同,《年代歷》:「二十六年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:「仲康十有八岁崩。」均与此互异。)
在位7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7年 元年公元前1974年[1970年+4]
《史记·夏本纪》太康崩,弟仲康立,是为帝仲康。帝仲康时,羲、和湎淫,废时乱日。胤往征之,作《胤征》
《尚书·胤征》乃季秋月朔,辰弗集于房,瞽奏鼓,啬夫驰,庶人走。羲和尸厥官,罔闻知,昏迷于天象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(《新唐书?歷志》:「张说《歷议》:新歷,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,日蚀在房二度。」注:仲康五年癸巳岁,乃据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推算结果。)
公元前1970年 11月 5日农历 九月 初一日辛未年 戊戌月 壬戌日 11:43:16至14:28:58(合季秋月[戌月]朔,注: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庚戌非原始记载。) 仲康日食
仲康5年
帝相 在位28年[公元前1967-1940年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相, 后相即位,居商丘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 国维案:《通鉴外纪》“相失国,居商丘”,盖亦本《纪年》。《通鉴地理通释》(四)云:“商丘当作帝丘。” 元年,征淮夷、畎夷。(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引“后相即位元年,乃征畎夷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引“元年征淮夷”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“征淮、畎”,注:“准夷、畎夷,《纪年》云元年。”) 二年,征风夷及黄夷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“二年征风、黄夷”,注:“并《纪年》。”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及《通鉴外纪》二均引“二年征黄夷”。) 七年,于夷来宾。(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,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于”作“干”。) 相居斟灌。(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引臣瓒所述《汲冢古文》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世子相出居商丘,依邳侯。(原注:一作「依同姓诸侯斟灌、斟寻」。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乃徙商丘,依同姓诸侯斟灌氏、斟寻氏。」)   帝相元年戊戌,帝即位,居商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帝相即位,处商丘。」)   征淮夷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元年,征淮夷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:「征淮、畎。」注:「淮夷、畎夷。《纪年》云:元年。」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:「后相即位,乃征畎夷。」此仅采《御览》所引。)   二年,征风及黄夷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及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二年,征风夷及黄夷。」《通鑑外纪》引:「二年,征黄夷。」)   七年,于夷来宾。(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、《外纪》注、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均引《纪年》:「七年,于夷来宾。」)   八年,寒浞杀羿,使其子浇居过。(见《左?襄四年传》,但《左传》杀羿封浇非一年事。)   九年,相居于斟灌。(《水经?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?地理志》注、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引臣瓚曰:「《汲冢古文》:「相居斟灌。」」)   十五年,商侯相土作乘马。(《周礼?校人》注、《荀子?解蔽篇》注引《世本》:「相土作乘马。」)   遂迁于商丘。(《左氏?襄九年传》:「昔陶唐之火正閼伯居商丘,相土因之。」)   二十年,寒浞灭戈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寒浞处浇于戈。」)   二十六年,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。」)   二十七年,浇伐斟鄩,大战于潍,覆其舟,灭之。(《楚辞?天问》:「覆舟斟寻,何道取之?」)   二十八年,寒浞使其子浇弒帝,后緡归于有仍。(《左?哀元年传》:「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,灭夏后相。后緡方娠,逃出自竇,归于有仍,生少康焉。」)   伯靡出奔鬲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靡奔有鬲氏。」但《传》次在家眾杀羿之后。)   斟灌之墟,是为帝丘。后緡方娠,逃出自竇,归於有仍。(三句见上。)伯靡奔有鬲氏。(见上。)   夏世子少康生。(原注:丙寅年。《左?哀元年传》:「后緡方娠,逃出自竇,归于有仍,生少康焉。」)   少康自有仍奔虞。(原注:乙酉年。《左?哀元年传》:「少康为仍牧正,浇使椒求之,逃奔有虞。」)   伯靡自鬲帅斟鄩、斟灌之师以伐浞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,而立少康。」)   世子少康使汝艾伐过杀浇。(原注:甲辰年。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少康灭浇于过。」又《哀元年传》:「使女艾谍浇。」)   伯子杼帅师灭戈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后杼灭豷于戈。」又《哀元年传》:「使季杼诱豷。」)   伯靡杀寒浞。(见上。)   少康自纶归于夏邑。(原注:乙巳年。《左?哀元年传》:「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诸纶。」案原本小注:「寒浞自丙寅至乙巳,凡四十年。」《通鑑外纪》羿八年,浞三十二年,亦四十年。而此书附注云:「夏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。」去寒浞四十年,得四百三十一年,与《易纬稽览图》云「禹四百三十一年」合,盖即据《稽览图》以定寒浞之年也。)   明年,后緡生少康。既长,为仍牧正,惎浇,能戒之。浇使椒求之,將至仍,少康逃奔有虞,为之庖正,以除其害。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诸纶。有田一成,有眾一旅,能布其德,而兆其谋\,以收夏眾,抚其官职。(以上出《左?哀元年传》。)夏之遗臣伯靡,自有鬲氏收二斟以伐浞。(见上。)浞恃浇皆康娱,日忘其恶而不为备。(出《楚辞?离骚》。)少康使汝艾谍浇。(见上。)初,浞娶纯狐氏,有子早死,其妇曰女歧,寡居。浇强圉,往至其户,阳有所求。女歧为之缝裳,共舍而宿。汝艾夜使人袭断其首,乃女歧也。浇既多力,又善走,艾乃畋猎,放犬逐兽,因嗾浇顛陨,乃斩浇以归于少康。(出《楚辞?天问》而又为之辞。)於是,夏眾灭浞,奉少康归於夏邑。诸侯始闻之,立为天子,祀夏配天,不失旧物。(末二语出《左?哀元年传》。)
在位28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28年  
寒浞 寒浞篡夏40年[公元前1939-1900年] 《中国先秦时期列朝列国志》寒浞二十年,寒浞灭夏。寒浞二十一年,相的妃子后缗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,取名少康。寒浞六十年,少康的复国大军先后攻克了寒浞的两大封国,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。 40年[推测] 40年[推测]  
少康 在位21年[公元前1899-187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少康,少康即位,方夷来宾。(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此下有“献其乐舞”四字,疑涉帝发时事而误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少康元年丙午,帝即位,诸侯来朝,宾虞公。   二年,方夷来宾。(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少康即位,方夷来宾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同。)   三年,復田稷。(《周语》:「昔我先王世后稷,以服事虞夏。及夏之衰,弃稷弗务,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,而自窜于戎狄之间。」)   后稷之后不窋失官,至是而復。(见上。)   十一年,使商侯冥治河。(《鲁语》及《祭法》:「冥勤其官。」郑氏《祭法》注:「冥,契六世之孙也,其官玄冥,水官也。」)   十八年,迁于原。(此因《御览》引《纪年》有「帝宁居原」之文,故云。)   二十一年,陟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少康在位二十一年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:「在位四十有六岁。」)
在位21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21年  
帝抒 在位17年[公元前1878-1862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杼, 帝●[宀一]宣居原,自原迁于老丘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《御览》作“自迁于老丘”。《路史》注“●”作“予”,“丘”作“王”。) 柏杼子征于东海,及三寿,得一狐九尾。(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注。《太平御览》九百九引“夏伯杼子东征,获狐九尾”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:“帝杼五岁,征东海,伐三寿”,注:“本作王寿,”《纪年》云:“夏伯杼子之东征,获狐九尾。”又《国名纪》己云:“后杼征东海,伐王寿。”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杼元年己巳,帝即位,居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帝宁居原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引「帝予居原」。)   五年,自原迁于老丘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自迁于老丘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引作「自原迁于老王」。)   八年,征于东海及三寿,得一狐九尾。(《海外东经》注引《汲郡竹书》:「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,得一狐九尾。」)   十三年,商侯冥死于河。(《鲁语》及《祭法》:「冥勤其官而水死。」)   十七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宁在位十七年。」《通鑑外纪》从之。《路史?后纪》:「二十有七岁陟。」)   杼或作帝宁,一曰伯杼。(均见上。)杼能帅禹者也,故夏后氏报焉。(出《鲁语》。)
在位17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7年  
帝芬 在位44年[公元前1861-1818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芬 后芬即位,三年,九夷来御。(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、《太平御览》七百八十、《通鉴外纪》二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。《御览》“芬”作“方”,又此下有“曰畎夷、于夷、方夷、黄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”十九字,郝兰皋曰:“疑本注文,误入正文也。”) 后芬立四十四年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芬元年戊子,帝即位。   三年,九夷来御。(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后芬即位,三年,九夷来御。」《外纪》、《路史?后纪》引並同。)   十六年,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。(《水经?洛水注》引《纪年》:「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。」不云何年。)   三十三年,封昆吾氏子于有苏。(《郑语》:「己姓,昆吾、苏、顾、温、董。」《唐书?宰相世系表》:「昆吾之子封于苏。」)   三十六年,作圜土。   四十四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芬立四十四年。」又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芬在位二十六年。」《外纪》从之。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:「二十有六岁陟。」注:「《世纪》二十八年,《纪年》四十四年,非。」)   芬或曰芬发。
古本载在位44年 今本载在位44年  
帝芒 在位58年[公元前1817-176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荒,后荒即位,元年,以玄珪宾于河,命九东狩于海,获大鸟。(《北堂书钞》八十九。《初学记》十三引“珪”作“璧”,“鸟”作“鱼”,无“命九东”三字。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引“荒”作“芒”,“鸟”作“鱼”,无“命九”二字。国维案:“九”字下或夺“夷”字,疑谓后芬时来御之九夷。)后芒陟位,五十八年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作“后芒陟,年五十八”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芒元年壬申,帝即位,以玄珪宾于河。(《书钞》八十九、《初学记》十三、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荒即位,元年,以玄珪宾于河。」《初学记》「珪」作「璧」,《御览》「荒」作「芒」。)   十三年,东狩于海,获大鱼。(《书钞》、《初学记》、《御览》引《纪年》与「玄珪宾河」为一年事。《书钞》「鱼」作「鸟」。)   三十三年,商侯迁于殷。(此因《山海经》引《纪年》有「殷王子亥」,故设迁殷一事。)   五十八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芒陟位,五十八年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引「后芒陟,年五十八」。《外纪》:「在位十八年。」又引《帝王本纪》云「十三年」,《路史》从《外纪》。)   芒或曰帝荒。(见上。)
古本载在位58年 今本载在位58年  
帝泄 在位21年[公元前1759-173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泄, 后泄二十一年,命畎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(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。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”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下有“繇是服从”四字。) 二十一年(陟)(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泄元年辛未,帝即位。   十二年,殷侯子亥宾于有易,有易杀而放之。(《大荒东经》注引《竹书》:「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,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。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,以伐有易,灭之,遂杀其君绵臣也。」)   十六年,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,杀其君绵臣。(见上。)  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。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。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,以伐有易,灭之,遂杀其君绵臣。(见上。)中叶衰而上甲微復兴,故商人报焉。(出《鲁语》。)   二十一年,命畎夷、白夷、玄夷、风夷、赤夷、黄夷。(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后泄二十一年,命畎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」《外纪》及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所引略同。)   二十五年,陟。(《路史?后纪》十三注引《纪年》作「二十一」。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泄在位十六年。」《外纪》从之,《路史?后纪》:「帝泄二十六岁陟。」注:「《世纪》同,《年代歷》十六年,《纪年》二十一,皆非。」)
古本载在位21年 今本载在位25年  
不降 在位69年[公元前1738-167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不降, 不降即位,六年,伐九苑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。) 六十九年,其弟立,是为帝扃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云:“《纪年》云六十九陟。”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不降元年己亥,帝即位。   六年,伐九苑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不降即位,六年,伐九苑。」《路史》引同。)   三十五年,殷灭皮氏。(《逸周书?史记解》:「信不行,义不立,则哲士凌君政,禁而生乱,皮氏以亡。」)   五十九年,逊位于弟扃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六十九年,其弟立,是为帝扃。」《外纪》:「帝不降,在位五十九年。」《路史?后纪》:「五十九岁,陟。」注:「《世纪》、《年代歷》同,《纪年》六十九。」)
古本载在位69年 今本载在位59年  
帝扃 在位18年[公元前1669-1652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扃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扃元年戊戌,帝即位。   十年,帝不降陟。(见上。)三代之世內禪,惟不降实有圣德。   十八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扃,在位二十一年。」《外纪》、《路史》从之。)
在位18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8年  
胤甲 在位8年[公元前1651-1644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厪, 帝厪,一名胤甲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 胤甲即位,居西河。(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注、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、《通鉴外纪》二。《开元占经》六引作“胤甲居西河”,《御览》四引作“胤甲居于河西”。) 天有妖孽,十日并出,其年胤甲陟。(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注、《开元占经》六、《太平御览》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。《山海经》注无“天”字,《占经》无“妖”“十”二字。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十日并出,其年胤甲陟。“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:“胤甲在位四十岁,后居西河,天有妖孽,十日并照于东阳,其年胤甲陟。”注云:“以上《纪年》。”案《路史》此条或有增字。又《御览》四引“十日并出”下有“又言本有十日,迭次而运照无穷”十三字,则恐是注文也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廑一名胤甲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帝廑一名胤甲。」)   元年己未,帝即位,居西河。(《海外东经》注、《通鑑外纪》、《路史?后纪》注、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胤甲即位,居西河。」《御览》四引「胤甲居于河西」。)   四年,作西音。(《吕氏春秋?音初篇》:「殷整甲徙宅西河,犹思故处,实始作为西音。」此係之夏胤甲,失之。)   昆吾氏迁于许。(原注:己姓,名樊,封于卫,夏衰为伯,迁于旧许。《左?昭十二年传》:「昔我皇祖伯父昆吾,旧许是宅。」盖谓陆终之子昆吾,不得在胤甲时。)   八年,天有祅孽,十日並出,其年陟。(《海外东经》注、《通鑑外纪》、《路史?后纪》引《纪年》:「天有妖孽,十日並出,其年胤甲陟。」不著何年。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廑在位二十年。」《外纪》、《路史》皆从之。)
在位8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8年  
帝孔甲 在位9年[公元前1643-163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孔甲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孔甲元年乙巳,帝即位,居西河。   废豕韦氏,使刘累豢龙。(《左?昭二十九年传》:「陶唐氏既衰,其后有刘累,学扰龙於豢龙氏,以事孔甲,能饮食之。夏后嘉之,赐氏曰御龙,以更豕韦之后。」)   三年,王畋于萯山。(《吕氏春秋?音初篇》:「夏后孔甲畋于东阳萯山。」)   五年,作东音。(《吕氏春秋?音初篇》:「孔甲乃作《破斧之歌》,实始为东音。」)   七年,刘累迁于鲁阳。(《左?昭二十九年传》:「龙一雌死,潜醢以食夏后,既而使求之,惧而迁于鲁县。」杜注:「鲁县,今鲁阳也。」)王好事鬼神,肆行淫乱,诸侯化之,夏政始衰。(略本《史记?夏本纪》。)田於东阳萯山,天大风晦盲,孔甲迷惑,入於民室,主人方乳,或曰:「后来见良日也,之子必大吉。」或又曰:「不胜也,之子必有殃。」孔甲闻之曰:「以为余一人子,夫谁殃之。」乃取其子以归。既长,为斧所戕,乃作《破斧之歌》,是为东音。(《吕氏春秋?音初篇》。)刘累所畜龙一雌死,潜醢以食夏后,夏后饗之,既而使求之,惧而迁于鲁阳,其后为范氏。(《左?昭二十九年传》。)   九年,陟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孔甲在位三十一年。」《路史》注引《年代歷》同。《路史》以胤甲、孔甲为一人,云「在位四十岁」。)殷侯復归于商丘。
在位9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9年  
帝皋 在位3年[公元前1634-1632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昊,后昊立三年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昊昊一作皋。(《左?僖三十三年传》:「其北陵,夏后皋之墓也。」)元年庚辰,帝即位。   使豕韦氏復国。(原注:夏衰,昆吾、豕韦相继为伯。此因帝孔甲时废豕韦氏,故云然。)   三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昊立三年。」《通鑑外纪》、《路史?后纪》皆云「十一年」。)
在位3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3年  
帝发 在位7年[公元前1631-162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发, 后发一名后敬,或曰发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:“帝敬发,一曰惠。”注曰:“见《纪年》。”) 后发即位,元年,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,诸夷入舞。(《北堂书钞》八十二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、《御览》七百八十引均无“再保庸”以下七字,《通鉴外纪》二、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引亦同。《外纪》末句作“献其乐舞”乃改本书句,《路史》仍之。) 其子立为桀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发   一名后敬,或曰发惠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发一名后敬,或曰发惠。」〔诗铭案:「惠」字原脱。〕《路史?后纪》:「帝敬发,一曰惠。」注「见《纪年》」。)   元年乙酉,帝即位。   诸侯宾于王门,再保墉会于上池,诸夷入舞。(《书钞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:「后发即位,元年,诸侯宾于王门,再保墉会于上池,诸夷入舞。」又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、《御览》七百八十、《通鑑外纪》、《路史?后纪》分引。)   七年,陟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发在位十三年。」又引《帝王本纪》云「十二年」,《路史》同。)   泰山震。(《述异记》上:「桀时泰山山走石泣。先儒说,桀之將亡,泰山三日泣。」)
在位7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7年  
夏桀 在位31年[公元前1624-1594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桀 (居斟鄩。)(《水经·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·夏本纪》正义。) (畎夷入居豳岐之间。)(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。案《西羌传》三代事多本《汲冢纪年》,而语有增损。) 后桀伐岷山,进女于桀二人,曰琬,曰琰。桀受二女,无子,刻其名于苕华之玉,苕是琬,华是琰,而弃其元妃于洛,曰末喜氏。末喜氏以与伊尹交,遂以间夏。(《太平御览》一百三十五。《艺文类聚》八十三引无末四句,《御览》八十二引无末二句。“后桀伐岷山”,《御览》八十二引作“后桀命扁伐山民,进女于桀二人”,《类聚》引作“岷山庄王女于桀二人”,《御览》八十二引作“山民女于桀二人,桀受二女”,《御览》八十二作“桀爱二人”。“琰”,《御览》引皆作“玉”。“刻其名”,《类聚》及《御览》八十二引皆作“斵其名”,《北堂书钞》二十二亦引“斵苕华”三字。) 筑倾宫,饰瑶台。(《文选·吴都赋》注。《文选·东京赋》注引作“夏桀作琼宫、瑶台,殚百姓之财”,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引“桀倾宫,饰瑶台,作琼室,立玉门”。) 夏桀末年,社坼裂,其年为汤所放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百八十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引“桀末年社震裂”六字。) 汤遂灭夏,桀逃南巢氏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癸一名桀。   元年壬辰,帝即位,居斟鄩。(《水经?巨洋水注》、《汉书?地理志》注、《史记?夏本纪》正义引臣瓚曰:「「太康居斟寻,桀亦居之。」」)   三年,筑倾宫。(《文选?吴都赋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桀筑倾宫。」)   毁容台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尸子》:「昔夏桀之时,容台振而掩覆。」亦见《淮南?览冥训》。)   畎夷入于岐以叛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:「后桀之乱,畎夷入居邠、岐之间。」)   六年,歧踵戎来宾。(《吕氏春秋?当染篇》:「桀染于羊辛、歧踵戎。」)   十年,五星错行,夜中,星陨如雨。   地震。   伊、洛竭。(《周语》:「昔伊、洛竭而夏亡。」)   十一年,会诸侯于仍,有緡氏逃归,遂灭有緡。(《左?昭四年传》:「夏桀为仍之会,有緡叛之。」)   十三年,迁于河南。(《史记?吴起列传》:「夏桀之居,伊闕在其南,羊肠在其北。」瓚曰:「今河南城为直之。」)   初作輦。(《后汉书?井丹传》:「桀乘人车。」《通典》六十六:「夏氏末代制輦。」)   十四年,扁帅师伐岷山。(原注:一作山民。《艺文类聚》八十三、《御览》一百三十五引《纪年》:「桀伐岷山。」《御览》八十二引作「山民」。)   癸命扁伐山民,山民女于桀二人,曰琬,曰琰。后爱二人,女无子焉,斲其名於苕华之玉。苕是琬,华是琰,而弃其元妃於洛,曰妹喜,於倾宫饰瑶台居之。(出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纪年》。)   十五年,商侯履迁于亳。(原注:成汤元年。《尚书序》:「汤始居亳。」)   十七年,商使伊尹来朝。(《孟子?告子下》:「五就汤、五就桀者,伊尹也。」)   二十年,伊尹归于商及汝鳩、汝方,会于北门。(《尚书序》:「伊尹去亳適夏,既丑有夏,復归于亳。入自北门,乃遇汝鳩、汝方,作《汝鳩》、《汝方》。」)   二十一年,商师征有洛,克之。(《逸周书?史记解》:「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,池囿广大,工功日进,以后更前,民不得休。农失其时,饥饉无食,成商伐之,有洛以亡。」)   遂征荆,荆降。(《越绝书》三:「汤行仁义,敬鬼神,天下皆一心归之。当是时,荆伯未从也,汤於是乃饰牺牛以事荆伯,乃委其诚\心。」)   二十二年,商侯履来朝,命囚履于夏台。(《史记?夏本纪》:「桀乃召汤而囚之於夏台。」)   二十三年,释商侯履,诸侯遂宾于商。(《书钞》十引《尚书大传》:「桀无道,囚汤,后释之,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。」)   二十六年,商灭温。(《郑语》:「己姓,昆吾、苏、顾、温、董,则夏灭之矣。」)   二十八年,昆吾氏伐商。   商会诸侯于景亳。(《昭四年左传》:「商汤有景亳之命。」)   遂征韦,商师取韦,遂征顾。(《诗?商颂》:「韦、顾既伐。」)   太史令终古出奔商。(《吕氏春秋?先识篇》:「夏桀迷惑,暴乱愈甚,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。」《淮南?氾论训》:「太史令终古即奔商,三年而桀亡。」此系之二十八年,本之。)   二十九年,商师取顾。   三日並出。(《开元占经》六引《尚书考灵耀》:「黑帝之亡,三日並照。」又引《孝经纬》:「夏时二日並出,讖曰:「桀无道,两日照。」」)   费伯昌出奔商。(《博物志》十:「夏桀之时,费昌之河上,见二日,在东者烂烂將起,在西者沈沈將灭,若疾雷之声。昌问於冯夷曰:「何者为殷?何者为夏?」冯夷曰:「西夏东殷。」於是费昌徙族归殷。」)   冬十月,凿山穿陵,以通于河。(《御览》八十二引《六韜》:「桀时有瞿山之地。十月,凿山陵,通之於河。」)   三十年,瞿山崩。(《御览》引《六韜》:「桀时有瞿山之地。」「地」字疑本作「崩」。)   杀其大夫关龙逢。(《庄子?人间世》:「昔者桀杀关龙逢。」)   商师征昆吾。(《诗?商颂》:「韦、顾既伐,昆吾、夏桀。」)   冬,聆隧灾。(《周语》:「夏之亡也,回禄信于聆隧。」)   三十一年,商自陑征夏邑。(《尚书序》:「伊尹相汤伐桀,升自陑。」)   克昆吾。(《诗?商颂》笺:「昆吾、夏桀同时诛也。」详孔疏。)   大雷雨,战于鸣条。(《尚书序》:「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。」)   夏师败绩,桀出奔三朡,商师征三朡。(《尚书序》:「夏师败绩,汤遂从之,遂伐三朡。」)   战于郕。(《吕氏春秋?简选篇》:「以戊子战于郕。」)   获桀于焦门。(《淮南?主术训》:「擒之焦门。」)   放之于南巢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汤遂灭夏,桀逃南巢氏。」偽《书?仲虺之誥》:「成汤放桀于南巢。」)
在位31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31年  
禹至桀(17世) 夏朝积年471年   古本载夏朝积年471年 夏禹代政40年[公元前2029-1990年]
夏朝431年[公元前1989-1559年]
今本载471年
 

注:民间研究,成果来之不易,引用望署名[来括日历]出处!经费紧张,欢迎赞助:
 
 

 

©2024  [来括]@版权所有
网址: 日历.来括.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