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(公元前1049-公元前770):武王16虚年[记入西周4虚年]、 成王37虚年[含周公7虚年]、 康王26虚年、 昭王25虚年、 穆王42虚年、 恭王19虚年、 懿王25虚年、 孝王9虚年、 夷王8虚年、 厉王26虚年(不含共和)、 共和14虚年、 宣王46虚年、 幽王11虚年 共计280虚年(279年) >>[西周王年校正] [西周标准时点] |
|
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推研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 |
备注 |
周文王姬昌 |
在位48年[公元前1109-1062] >>详细
继候位于公元前1113年 |
|
|
周武王姬发 |
记入西周4虚年(公元前1049-1047年农历12月[丑月作下年头]) |
记入西周6年[公元前1050-1045年] |
《国语》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|
在位16虚年[自武王13年牧野之战计记入西周4虚年] |
在位17年[自武王12年牧野之战计记入西周6年] |
周成王姬诵 |
在位37虚年[公元前1046-1010年,含周公7虚年] |
在位37年[公元前1044-1008年] |
|
周康王姬钊 |
在位26虚年[公元前1010-985年] |
在位26年[公元前1007-982年] |
|
周昭王姬瑕 |
在位25虚年[公元前985-961年] |
在位19年[公元前981-963年] |
[古本错误]昭王在位少记6年 |
周穆王姬满 |
在位42虚年[公元前961-920年] |
在位55年[公元前962-908年] |
《史记》在位55年 |
今本改古本穆王42年为55年 |
周恭王姬繄扈 |
在位19虚年[公元前920-902年] |
在位12年[公元前907-896年] |
|
周懿王姬囏 |
在位25虚年[公元前902-878年] |
在位25年[公元前895-871年] |
|
周孝王姬辟方 |
在位9虚年[公元前878-870年] |
在位9年[公元前870-862年] |
|
周夷王姬燮 |
在位8虚年[公元前870-863年] |
在位8年[公元前861-854年]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頃侯厚賂周夷王 |
周厉王姬胡 |
在位26虚年[公元前863-838年] |
在位12年[不含共和,公元前853-842年] |
《史记》在位37年[不含共和] 《古史考》以晋献侯名苏 |
在位26年[含共和,公元前853-828年] |
共和行政 |
14虚年[公元前838-825年] |
14年[公元前841-828年] |
《史记》14年[公元前841-828年] |
周宣王姬静 |
在位46虚年[公元前825-780年] |
在位46年[公元前827-782年] |
《史记》在位46年[公元前827-782年] 《史记·郑世家》桓公初封于宣王22年 |
周幽王姬宫湦 |
在位11虚年[公元前780-770年] |
在位11年[公元前781-771年] |
《史记》在位11年[公元前781-771年] |
西周积年 |
280虚年[公元前1049-770年] |
280年[公元前1050-771年] |
[古本]西周积年257年 |
时间锚点 |
[古本]宣王4年(秦仲被西戎所杀)==[十二诸侯年表]秦仲末年公元前822年
附: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宣王)四年,使秦仲伐西戎,为戎所杀。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仲在位(公元前844-822年)秦庄公在位(公元前821-778年) 秦襄公在位(公元前777-766年)[注:“十二诸侯年表”中秦史未被秦始皇焚书,更具真实性]
附:[鲁国纪年] [十二诸侯年表校正] |
信史校正[共和元年公元前838年]:现今公认信史[共和14年、 宣王46年、 幽王11年,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,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 ],但据历谱推算[共和14虚年、 宣王46虚年、 幽王11虚年,共和元年公元前838年,宣王元年公元前825年 ]:“《五年师旆簋》唯王五年...令汝羞追于齐,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夷王)三年(改为五年),王致诸侯,烹齐哀公于鼎。”可证“[古本错误]宣王元年提前了2年”。 |
西周纪年说明:(西周建子)西周以太阳历「子月至亥月」纪年(即子月[农历年底约十一月十二月]作新年年首,农历月份不变:《[韋攴]甗》《善夫克盨》《周书·洛诰》《穆天子传·卷三》可证)。太阳历十二地支月别称:孟春[寅月]、仲春[卯月]、季春[辰月]、孟夏[巳月]、仲夏[午月]、季夏[未月]、孟秋[申月]、仲秋[酉月]、季秋[戌月]、孟冬[亥月]、仲冬[子月]、季冬[丑月]。农历[阴历]闰月置年未:正月、二月、三月、四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七月、八月、九月、十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、十三月[闰月]、十四月[闰月] |
古代时间用语说明:既死魄(霸):廿四至朔日;初吉(胐日):初二至初八或初九;既生魄(霸):初十至望日;既望:十六至廿二或廿三;哉生魄:初二;旁死魄(孔传:旁,近也):初三至初五;既旁死魄:初五至初七;哉死魄:十六;旁生魄:十七至十九;既旁生魄:十九至廿一。隹王*年[祀]一定乃王年记载(特殊时期王世初期也可能是先王王年记载);隹*年[祀]一般乃王年记载,但也有乃执政年等非王年情形之例外。隹王祀[年]置尾(**月**月相**日干支...隹王*祀[年]):**月**月相**日干支为所叙事之时间,隹王*祀[年]为铸器祀年,铸器祀[年]一般于同一年,但铸器祀[年]也可能为所叙事之时间下一年(若铸器时间于子月[丑月]至下年同月份之间,铸器祀年记下年,符合古人纪年习惯)。附:《晋侯苏钟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