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周研究 

--推研者: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  


西周王年表
西周(公元前1049-公元前771): 西周王年表已基本破解:历谱会证明一切!今本改古本穆王在位42年为55年:诠释“古本西周积年257年、史记为何误载穆王55年厉王37年”!
  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推研 《今本竹书纪年》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
周武王姬发 执政全国4虚年(公元前1049-1047年农历12月[丑月作下年头]) 执政全国6年(公元前1050-1045) 执政全国6年[虚年,推测] [前1049年]武王13年==[历谱推算]牧野之战即西周始年。[史记·鲁周公世家]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,是为鲁公。周公不就封,留佐武王。
在位16虚年[武王13年灭殷、执政全国4虚年] 在位17年[武王12年灭殷、执政全国6年] 在位16虚年[武王11年灭殷、执政全国6虚年,推测] 注:据“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载武王11年灭殷”推测“古本载武王11年灭殷”
周成王姬诵 在位36年[公元前1046-1011年] 在位37年(公元前1044-1008) 在位37年[虚年,推测] [前1046年]成王元年==周公摄政始年。[史记·鲁周公世家]武王蚤终,成王少...于是卒相成王,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
[前1040年]成王7年==成王执政始年即元祀[周书·洛诰记载]
[前1037年]成王10年==鲁·伯禽元年([通鉴外纪][尚书大传]周公归政,三年之后老于丰。[刘歆《世经》][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]载伯禽在位46年)
周康王姬钊 在位25年[公元前1010-986年] 在位26年(公元前1007-982) 在位26年[虚年,推测] [前992年]康王19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魯公伯禽卒,子考公酋立[今本载康王19年]
[前989年]康王22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考公四年卒,立弟熙,是謂煬公
周昭王姬瑕 在位25虚年[公元前985-961年] 在位19年(公元前981-963) 在位19年[虚年,推测] [前985年]昭王元年==鲁·煬公5年
[前984年]昭王2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煬公六年卒,子幽公宰立
[前971年]昭王15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幽公十四年。幽公弟晞殺幽公而自立,是為魏公
周穆王姬满 在位41年[公元前961-921年] 在位55年(公元前962-908)
在位42年[虚年,推测] [前961年]穆王元年==鲁·魏公11年
[前922年]穆王40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魏公五十年卒,子厲公擢立
[注]今本改古本42年为55年
周恭王姬繄扈 在位18年[公元前920-903年] 在位12年(公元前907-896) 在位12年[虚年,推测] [前920年]恭王元年==鲁·厲公3年
周懿王姬囏 在位24年[公元前902-879年] 在位25年(公元前895-871) 在位25年[虚年,推测] [前902年]懿王元年==鲁·厲公21年
[前886年]懿王17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厲公三十七年卒,魯人立其弟具,是為獻公[今本载懿王17年]
周孝王姬辟方 在位8年[公元前878-871年] 在位9年(公元前870-862) 在位9年[虚年,推测] [前878年]孝王元年==鲁·獻公8年
周夷王姬燮 在位9年[公元前870-862年] 在位8年(公元前861-854) 在位8年[虚年,推测] [前870年]夷王元年==鲁·獻公17年
周厉王姬胡 在位20年[公元前861-842年] 在位12年(公元前853-842) 在位12年[虚年,推测] [前861年]厉王元年==鲁·獻公26年
[前855年]厉王7年==[史记·魯周公世家]獻公32年卒,子真公濞立
共和行政 14年[公元前841-828年] 14年(公元前841-828) 14年[实年] [前841年]共和元年==鲁·真公15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]
周宣王姬静 在位46年[公元前827-782年] 在位46年(公元前827-782) 在位46年[实年] [前827年]宣王元年==鲁·真公29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]
周幽王姬宫湦 在位11年[公元前781-771年] 在位11年(公元前781-771) 在位11年[实年] [前781年]幽王元年
[前771年]幽王11年==西周末年即西周终止
统计分析 [武王16虚年、成王36年、康王25年、昭王25虚年]小计100年 [武王17年、成王37年、康王26年、昭王19年]小计99年[计穆王元年合100虚年] [武王16虚年、成王37虚年、康王26虚年、昭王19虚年]小计94年
[古本错误]昭王少记6年==100年-94年
注: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。
[昭王25虚年、穆王41年、恭王18年]小计83年 [昭王19年、穆王55年、恭王12年]小计86年
[昭王19年、穆王55年、恭王12年]作虚年小计83年
[昭王19虚年、穆王42虚年、恭王12虚年]小计70年
昭王19虚年+[史记]穆王55虚年+恭王12虚年=83年
[古本错误]昭王少记6年、恭王少记7年共少记13年==[史记错误]穆王多记13年
周公初封于武王克殷[西周始年]公元前1049年== 周公13年[推测]+伯禽46年+考公4年+煬公6年+幽公14年+魏公50年+厲公37年+獻公32年+28(真公二十九年)-8(魯诸侯共和前虚记年,共和之后实记年)+公元前827年(宣王元年)
[夷王9年、厉王34年]小计43年 [夷王8年、厉王26年]小计34年 夷王8虚年+[史记]厉王37虚年=43年
[古本错误]夷王少记2年==[史记错误]厉王多记2年
注:此处厉王[含共和14年]
西周总年数
(西周积年)
279年 280年[今本记载] 257年[古本记载] [注]鲁诸侯共和之前虚记年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西周积年280年。根据历谱排出的西周王年表[西周共279年],穆王在位仅41年。
共和14年+宣王46年+幽王11年+41年[古本穆王42虚年]+古本其他王均采用今本记载并以虚年计[武王6年+成王37年+康王26年+昭王19年+恭王12年+懿王25年+孝王9年+夷王8年+厉王12年-虚实误差9年]===古本西周积年257年 [推测:今本改古本42年为55年]
[注]西周采用与鲁诸侯同步虚实记年规则[共和之前虚记年,共和之后实记年]
错误溯源 《今本竹书纪年》《史记》载穆王在位55年非原始记载[乃42虚年基础上虚增13年即占昭王6年恭王7年],乃后人据古本[康王26虚年、昭王19虚年、恭王12虚年]推算之结果:穆王在位年数==不含伯禽卒年共106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魯公伯禽卒至厲公三十七年卒之年数即考公4年+煬公6年+幽公14年+魏公50年+厲公37年-虚实误差5年]-6[康王26虚年记作25年-今本载康王19年鲁侯禽父薨]-17[今本载懿王17年鲁厉公擢薨]-18[今本载昭王19年,推测古本载昭王19虚年]-11[今本载恭王12年,推测古本载恭王12虚年]==54年[55虚年] 结论:“古本错误[昭王19虚年、恭王12虚年]”导致“《今本竹书纪年》《史记》误载[穆王55年] ”。
《史记》载厉王在位37年非原始记载[乃21虚年+共和14年基础上虚增2年即占夷王2年],乃后人据古本[懿王25虚年、孝王9虚年、夷王8虚年]推算之结果:厉王在位年数[含共和14年,史记误作不含]==不含厲公卒年共44年[史记·魯周公世家载厲公三十七年卒至鲁真公14年厲王出奔之年数即獻公32年+真公14年-虚实误差2年]- 7[懿王25虚年记作24年-今本载懿王17年鲁厉公擢薨]-8[今本载孝王9年,推测古本载孝王9虚年]-7[今本载夷王8年,推测古本载夷王8虚年]+共和14年==36年[37虚年] 结论:“古本错误[夷王8虚年]”导致“《史记》误载[厉王37年] ”。
西周纪年说明:古时王世纪年均采用二十四节气太阳历纪年(用于王世纪年与祭祀),周正建子、殷正建丑、夏正建寅,指纪年的起始时间,如:周正建子指周朝一纪年始于子月,即仲冬[子月]为周朝一纪年的起始,民间仍采用阴历,月份数不变,正月仍为阴历正月,十二月仍为阴历十二月,如此,周朝时期,仲冬[子月]乃下一纪年之年头;其实,与现今历法基本相同(官方采用阳历[公历],民间采用阴历[农历]),只是所采用的太阳历不同罢了(现今采用公历,西周采用二十四节气太阳历)。本程序,考虑设计方便,记年未做调整,望见谅!(古时太阳历二十四节气:乃将地球绕太阳一圈黄道进行十二等分得到十二个中气,以冬至为起点分别配以十二地支即冬至配地支子月;十二中气前后15度分别为十二地支月之分界线即十二节气。)
古代时间用语说明:既死魄(霸):廿四至朔日;初吉(胐日):初二至初八或初九;既生魄(霸):初十至望日;既望:十六至廿二或廿三;哉生魄:初二;旁死魄(孔传:旁,近也):初三至初五;既旁死魄:初五至初七;哉死魄:十六;旁生魄:十七至十九;既旁生魄:十九至廿一。隹王*年[祀]一定乃王年记载(特殊时期王世初期也可能是先王王年记载);隹*年[祀]一般乃王年记载,但也有乃执政年等非王年情形之例外。隹王祀[年]置尾(**月**月相**日干支...隹王*祀[年]):**月**月相**日干支为所叙事之时间,隹王*祀[年]为铸器祀年,铸器祀[年]一般于同一年,但铸器祀[年]也可能为所叙事之时间下一年(若铸器时间于子月[丑月]至下年同月份之间,铸器祀年记下年,符合古人纪年习惯)。
注1:部分王世[成王、康王、懿王、孝王]在位年数比《今本竹书纪年》记载少1年。推断今本《竹书纪年》在整理古书时错把虚年当实年!
注2:所有西周时器做到未改动一字合历,合历误差均<=2天!
注3:民间研究,成果来之不易,引用望署名[来括日历]出处!经费紧张,欢迎赞助:
 
 
 
成功破解《利簋》铭文中“岁鼎”乃“岁贞”:当遇时支[日支|月支]与太岁同地支,则为之岁贞[太岁得正、得旺,乃吉时]。西周始(牧野之战)于公元前1049年,非公元前1046年。
《利簋》铭文:武王征商,唯甲子朝,岁鼎[贞](甲骨文贞与鼎均为同一字),克昏[闻]夙有商,辛未,王在阑师,赐有司(或 “右史”)利金,用作檀公宝尊彝。
甲子朝[甲子日辰时]岁贞==太岁为子或辰[二月即卯月,太岁也可能为卯,但大岁为辰的概率最大]-----> 岁贞(不作岁鼎论):甲子朝,甲子日早晨,辰时(7-9时)何来木星,岁,乃太岁,贞,正(义同《周易》乾卦卦辞元亨利贞之贞);当遇时支[日支|月支]与太岁同地支,则为之岁贞[太岁得正、得旺,乃吉时],可参阅《楚辞·离骚》“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”[注:《尔雅·释天》记载“大岁在寅曰摄提格”“正月为陬”],大意:太岁寅贞[得正]于正月[寅月],恰好庚寅我得以降生。“贞”类似之用法又见于《易纬·乾凿度》乾卦贞于十一月子,坤卦贞于六月未。
公元前1049年4月5日农历二月初六日壬辰年癸卯月甲子日 太岁辰,太岁辰贞[得正]于甲子朝[甲子日辰时]
公元前1046年 1月 20日农历 十一月 廿三日甲午年 丁丑月 甲子日 太岁午 ,日支子冲克太岁午[大凶,古人最忌,就不用再扯“岁星中天乃吉时咯”,再说古人也不可能犯弱智错误:记早上时间,叙述晚上的木星咯]
 
惟天不享于殷,发之未生,至于今六十年:
《逸周书·度邑解》王曰:维天不享于殷,发之未生,至于今六十年,夷羊在牧,飞鸿满野,天自幽不享于殷,乃今有成… 
公元前1109年[文王元年]-公元前1049年[武王伐纣,牧野之战]==60年
 
甲子朝(牧野之战)===二月初五,推算如下:
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惟一月丙午(干支序43),旁生魄,若翼日丁未(干支序44),王乃步自于周,征伐商王纣。越若来二月既死魄,越五日,甲子(干支序1)朝,至接于商。(注:越五日即含始日终日共5日。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惟一月壬辰[干支序29],旁死魄至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惟一月丙午[干支序43],旁生魄===14天,符合生魄死魄月相命名规则。由此可见:合历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时点必合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)
一月丙午旁生魄至二月既死魄==一月丙午旁生魄至甲子朝-越五日==60+1-43-5==13天,既死魄===廿四至朔日,则二月既死魄不可能大于十五,二月既死魄只能是朔日(初一)。因此,越五日甲子朝===二月初五
公元前1049年 4月 5日农历 二月 初六日壬辰年 癸卯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辰,辰乃东南方(牧野之战,太岁辰符合“《利簋》甲子朝岁贞”,同时符合“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《尚书.序》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《逸周书·大匡解》惟十有三祀,王在管,管叔自作殷之监。”记载。)
公元前1013年 3月 27日农历 二月 初五日戊辰年 乙卯月 甲子日 误差0天 太岁辰,辰乃东南方
公元前1018年 4月 23日农历 三月 初七日癸亥年 丙辰月 甲子日 误差+2天 太岁亥,亥乃西北方
公元前1023年 3月 20日农历 二月 初七日戊午年 乙卯月 甲子日 误差+2天 太岁午,午乃南方
公元前1029年 4月 20日农历 三月 初三日壬子年 甲辰月 甲子日 误差-2天 太岁子,子乃北方
公元前1034年 3月 18日农历 二月 初四日丁未年 癸卯月 甲子日 误差-1天 太岁未,未乃西南方
公元前1039年 4月 13日农历 三月 初四日壬寅年 癸卯月 甲子日 误差-1天 太岁寅,寅乃东北方
公元前1044年 3月 10日农历 二月 初六日丁酉年 壬寅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酉,酉乃西方
公元前1054年 4月 2日农历 二月 初八日丁亥年 癸卯月 甲午日 误差+3天 太岁亥,亥乃西北方
公元前1059年 3月 29日农历 二月 初八日壬午年 癸卯月 甲子日 误差+3天 太岁午,午乃南方
公元前1065年 4月 29日农历 三月 初四日丙子年 壬辰月 甲子日 误差-1天 太岁子,子乃北方
公元前1070年 3月 27日农历 二月 初五日辛未年 辛卯月 甲子日 误差0天 太岁未,未乃西南方
公元前1075年 4月 22日农历 三月 初六日丙寅年 壬辰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寅,寅乃东北方
公元前1080年 3月 19日农历 二月 初七日辛酉年 辛卯月 甲子日 误差+2天 太岁酉,酉乃西方
公元前1085年 2月 14日农历 正月 初六日乙卯年 己丑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卯,卯乃东方
公元前1090年 3月 12日农历 二月 初八日辛亥年 庚寅月 甲子日 误差+3天 太岁亥,亥乃西北方 
公元前1096年 4月 12日农历 三月 初四日乙巳年 己卯月 甲子日 误差-1天 太岁巳,巳乃东南方
公元前1101年 3月 9日农历 二月 初四日庚子年 戊寅月 甲子日 误差-1天 太岁子,子乃北方
公元前1106年 4月 5日农历 二月 初六日乙未年 己卯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未,未乃西南方
公元前1111年 3月 2日农历 正月 初六日庚寅年 戊寅月 甲子日 误差+1天 太岁寅,寅乃东北方
公元前1112年 3月 28日农历 二月 初八日乙酉年 己卯月 甲子日 误差+3天 太岁酉,酉乃西方
公元前1046年 1月 20日农历 十一月 廿三日甲午年 丁丑月 甲子日 误差-12天 太岁午,午乃南方
公元前1046年 3月 21日农历 正月 廿三日乙未年 己卯月 甲子日 误差-12天 太岁未,未乃西南方
公元前1027年 4月 10日农历 二月 十四日甲寅年 丁卯月 甲子日 误差+9天 太岁寅,寅乃东北方
 
牧野之战过程(时间点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帝辛)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,周师渡盟津而还(孟津观兵结束)。王囚箕子,杀王子比干,微子出奔。五十二年庚寅,周始伐殷。秋,周师次于鲜原。冬十有二月,周师有事于上帝(注意:纪年模糊,帝辛五十三年即周武王十二年冬十有二月,作帝辛五十四年周武王十三年年初,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惟十有三年春,大会于孟津。《天亡簋》乙亥:公元前1049年 2月 16日农历 十二月 十六日壬辰年 壬寅月 乙亥日 立春,古代祭天于初一或十五,误差1天,且立春乃天干记新年第一天,同时,殷正建丑,十二月即年初)。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从周师伐殷(伐殷至邢丘,更名邢丘曰怀)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《尚书.序》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
《尚书.序》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:一月戊午,师渡孟津。
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惟十有三年春,大会于孟津。
《尚书大传》:惟丙午(注: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:维一月丙午旁生魄。),王逮师,前师乃鼓薣噪,师乃慆,前歌后舞。
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惟一月壬辰,旁死魄,若翌日癸巳,武王乃朝步自周,于征伐纣。
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维四月乙未日,武王成辟,四方通殷,命有国。惟一月丙午,旁生魄,若翼日丁未,王乃步自于周,征伐商王纣。越若来二月既死魄,越五日,甲子朝,至接于商。则咸刘商王纣,执矢恶臣百人。太公望命御方来,丁卯至,告以馘俘。戊辰,王遂御循追祀文王。时日王立政。吕他命伐越、戏、方,壬申荒新至,告以馘俘。侯来命伐,靡集于陈。辛巳,至,告以馘俘。甲申,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,告以亳俘。辛亥,荐俘殷王鼎。武王乃翼,矢慓矢宪,告天宗上帝。王不革服,格于庙,秉语治庶国,籥入九终。王烈祖自太王、太伯、王季、虞公、文王、邑考以列升,维告殷罪,籥人造,王秉黄钺,正国伯。壬子,王服衮衣,矢琰格庙,籥人造王,秉黄钺,正邦君。癸丑,荐殷俘王士百人。籥人造王矢琰、秉黄钺、执戈王奏庸,大享一终,王拜手,稽首。王定奏庸,大享三终。甲寅,谒戎殷于牧野,王佩赤白畤,籥人奏,武王入,进万献。明明三终。乙卯,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,王定。庚子,陈本命,伐磨百韦,命伐宣方、新荒,命伐蜀。乙巳,陈本命新荒蜀磨,至告禽霍侯、艾侯,俘佚侯,小臣四十有六,禽御八百有三百两,告以馘俘。百谓至,告以禽宣方,禽御三十两,告以馘俘百韦,命伐厉,告以馘俘。武王狩,禽虎二十有二,猫二,糜五千二百三十五,犀十有二,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,罴百一十有八,豕三百五十有二,貉十有八,麈十有六,麝五十,糜三十,鹿三千五百有八。武王遂征四方,凡憝国九十有九国,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,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。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。时四月,既旁生魄,越六日,庚戌,武王朝,至燎于周,维予冲子绥文。武王降自车,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。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,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。伐厥四十夫,家君、鼎帅、司徒、司马,初厥于郊号。武王乃夹于南门,用俘,皆施佩衣,衣先馘入。武王在祀,太师负商王纣,县首白畤,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。若翼日辛亥,祀于位,用籥于天位。越五日乙卯,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,翼予冲子,断牛六,断羊二。庶国乃竟,告于周庙,曰:“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,以斩纣身,告于天于稷。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、于誓社。”曰:“惟予冲子,绥文考,至于冲子,用牛于天、于稷,五百有四,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。”
推断牧野之战过程(时间点):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[周师渡盟津而还]--十—年庚寅[周始伐商]--四月乙未日(干支序32)--一月壬辰旁死魄(干支序29)--翌日癸巳(干支序30)[武王乃朝步自周,于征伐纣]--一月丙午旁生魄(干支序43)[王逮师,前师乃鼓薣噪,师乃慆,前歌后舞]--丁未(干支序44)[王随师征伐商王纣]--一月戊午(干支序55)[师渡孟津]--二月既死魄---越五日甲子(干支序1)[牧野之战]--丁卯(干支序4)--戊辰(干支序5)--壬申(干支序9)--辛巳(干支序18)--甲申(干支序21)--辛亥(干支序48)--壬子(干支序49)--癸丑(干支序50)--甲寅(干支序51)--乙卯(干支序52)---庚子(干支序37)--乙巳(干支序42)--时四月[改七月]既旁生魄---越六日庚戌(干支序47)[武王朝,至燎于周]--翼日辛亥(干支序48)--越五日乙卯(干支序52)[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]
冬十一月戊子:公元前1051年1月10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 己丑年丙子月戊子日
十—年庚寅[周始伐商]:公元前1051年庚寅年 (太岁寅,寅乃东北方:《尸子》武王伐纣,鱼辛谏曰:'岁在北方不北征。’武王不从。)
十二年辛卯[伐商过程中之年]:公元前1050年辛卯年 (太岁卯,卯乃东方:《荀子·儒效篇》武王之诛纣也,行之日以兵忌,东面而迎太岁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武王伐纣,东面而迎岁。)
四月乙未日:公元前1050年 5月 12日农历 四月 初三日辛卯年 壬辰月 乙未日
一月壬辰旁死魄:公元前1049年3月4日农历一月初四日壬辰年壬寅月壬辰日[据误差倒推:实际为初三]  (太岁辰,辰乃东南方:《荀子·儒效篇》武王之诛纣也,行之日以兵忌,东面而迎太岁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武王伐纣,东面而迎岁[太岁,同“《荀子·儒效篇》东面而迎太岁”,干嘛非要扯上“岁星”,左推算右推算,最后一定逃不过历谱的检验,瞎算,其实,岁星是春秋战国之后的产物,西周时期,未有岁星一说]。)
一月丙午旁生魄:公元前1049年3月18日农历一月十八日壬辰年 癸卯月 丙午日[据误差倒推:实际为十七]
一月戊午:公元前1049年3月30日农历一月三十日壬辰年癸卯月戊午日[据误差倒推:实际为廿九]
二月既死魄:公元前1049年 4月 1日农历 二月 初二日壬辰年 癸卯月 庚申日[误差+1天,《天亡簋》可验证]
越五日甲子:公元前1049年4月5日农历二月初六日壬辰年癸卯月甲子日[误差+1天]
丁卯:公元前1049年 4月 8日农历 二月 初九日壬辰年 癸卯月 丁卯日
戊辰:公元前1049年 4月 9日农历 二月 初十日壬辰年 癸卯月 戊辰日
壬申:公元前1049年 4月 13日农历 二月 十四日壬辰年 癸卯月 壬申日
辛巳:公元前1049年 4月 22日农历 二月 廿三日壬辰年 甲辰月 辛巳日
甲申:公元前1049年 4月 25日农历 二月 廿六日壬辰年 甲辰月 甲申日
辛亥:公元前1049年 5月 22日农历 三月 廿四日壬辰年 乙巳月 辛亥日
壬子:公元前1049年 5月 23日农历 三月 廿五日壬辰年 乙巳月 壬子日
癸丑:公元前1049年 5月 24日农历 三月 廿六日壬辰年 乙巳月 癸丑日
甲寅:公元前1049年 5月 25日农历 三月 廿七日壬辰年 乙巳月 甲寅日
乙卯:公元前1049年 5月 26日农历 三月 廿八日壬辰年 乙巳月 乙卯日
庚子:公元前1049年 7月 10日农历 五月 十四日壬辰年 丙午月 庚子日
乙巳:公元前1049年 7月 15日农历 五月 十九日壬辰年 丙午月 乙巳日
时四月[改七月]既旁生魄:二月既死魄至乙巳(二月既死魄---越五日甲子[干支序1]--丁卯[干支序4]--戊辰[干支序5]--壬申[干支序9]--辛巳[干支序18]--甲申[干支序21]--辛亥[干支序48]--壬子[干支序49]--癸丑[干支序50]--甲寅[干支序51]--乙卯[干支序52]---庚子[干支序37]--乙巳[干支序42])==5+60+42==107天(3个月17天),则“时四月既旁生魄”前一时点乙巳>=农历5月17日,时四月既旁生魄,必定错误。
时七月既旁生魄:公元前1049年 9月 13日农历 七月 廿一日壬辰年 戊申月 乙巳日
越六日庚戌:公元前1049年9月18日农历七月廿六日壬辰年戊申月庚戌日
翼日辛亥:公元前1049年9月19日农历七月廿七日壬辰年 己酉月 辛亥日
越五日乙卯:公元前1049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一日壬辰年 己酉月 乙卯日(古代祭祀均于初一或十五,验证推算正确)
 

 

©2024  [来括]@版权所有
网址: 日历.来括.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