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纪年 |
摘要 |
合历时间 |
备注 |
| 帝尧元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尧元年丙子。 |
公元前2205年丙子年(前后每间隔60年复为丙子年) |
|
| 帝尧元年至夏朝始年 |
101[《史记》帝尧在位98年另3年丧礼]+《史记》载帝舜39年[今本载在位50年-摄政8年-3年丧礼]==140年 |
|
|
| 夏朝始年至仲康5年 |
48(古本载夏禹在位45年另3年丧礼)+古本载帝启在位39年+今本载太康在位4年+4[仲康5年]==95年 |
|
|
| 仲康5年 |
《尚书·胤征》乃季秋月朔,辰弗集于房,瞽奏鼓,啬夫驰,庶人走。羲和尸厥官,罔闻知,昏迷于天象。 |
|
仲康日食 |
| 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(《新唐书?歷志》:「张说《歷议》:新歷,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,日蚀在房二度。」注:仲康五年癸巳岁,乃据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推算结果。) |
| 夏朝471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自禹至桀十七世,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自禹至桀十七世,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。 |
夏朝471年[不计夏桀31年即殷商始年] |
|
| 殷商始年至太甲元年 |
商汤在位13虚年[今本载12年]+外丙在位2虚年[今本载2年]+仲壬在位4虚年[今本载4年]+0[太甲元年]==16年 |
|
|
| 初祀方明 |
《伊训篇》《孟子.万章上》载「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」 |
公元前1578年 12月 20日农历 十一月 初一日癸卯年 癸亥月 乙丑日[太甲元年] |
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太甲十年[改为元年],大饗于太庙。初祀方明。
|
| 商朝546虚年(公元前1594-1049年,不含帝辛496虚年)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,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。(《史记·殷本纪》集解。《文选·六代论》注引“殷自成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”十四字,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二十九王,四百九十六年”十字。) |
二十九王[不含帝辛]496虚年+帝辛在位51虚年==546虚年[商朝积年] |
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 |
| 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汤灭夏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,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。(原注:始癸亥,终戊寅。《史记?殷本纪》集解引《纪年》,《文选?六代论》注、《通鑑外纪》分引。原注「戊寅」乃「庚寅」之讹。案:自癸亥至庚寅,实五百八年,而以诸帝积年计之亦同,並与都数不合。盖以汤元年为癸亥,本於《唐书?歷志》张说《歷议》,而以周始伐商为庚寅,则本《歷议》所引《纪年》,二者本不同源,无怪与古《纪年》积年不合也。原注见其不合,乃改为戊寅,然不免与本书诸帝积年及岁名相齟齬。盖书与注亦非尽出一人之手,或虽出一手,而前后未照也。古《纪年》「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」,与《易纬?稽览图》同。) |
| 帝辛在位51虚年[公元前1099-1049] |
《逸周书·小开解》维三十有五祀,王念曰:“多□,正月丙子拜望,食无时。"....
[月食:岐山地区观测,月全食在12日[正月十五]夜间(3月13日[正月十六]凌晨1:38--5:26)] |
公元前1065年 3月 12日农历 正月 十五日丙子年 庚寅月 丙子日[帝辛35年]
|
丙子拜望月食 |
| 周朝280虚年(公元前1049-770)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西周积年280年。
[注]今本改古本穆王在位42年为55年,今本误认古本虚年为实年。 |
西周起始年公元前1049年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