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商周研究 

--推研者: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  


 
夏商周年代表
文献摘要
说明
五帝392年(公元前2457-2066年)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三苗将亡,天雨血,夏有冰,地坼及泉,青龙生于庙,日夜出,昼日不出。(《通鉴外纪》一注引《隋巢子》、《汲冢纪年》。《路史·后纪》十二注云《纪年》、《墨子》言“龙生广,夏冰,雨血,地坼及泉,日夜出,昼不见”,与《外纪》所引小异。)
《墨子·非攻下》昔者三苗大乱, 天命殛之。日妖宵出,雨血三朝,龙生于庙,犬哭乎市,夏冰,地拆及泉,五谷变化,民乃大振。高阳乃命玄宫,禹亲把天之瑞令,以征有苗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帝舜)三十五年,帝命夏后征有苗,有苗氏来朝。(偽《书?大禹謨》:「帝曰:「咨禹,惟时有苗弗率,汝徂征。」三旬,苗民逆命。七旬,有苗格。」)
公元前2070年 9月 2日农历 七月 初一日辛卯年 丙申月 癸酉日 17:08:52至18:34:12(日偏食)
夏朝471年(公元前2065-1595年)
《史记·夏本纪》太康崩,弟仲康立,是为帝仲康。帝仲康时,羲、和湎淫,废时乱日。胤往征之,作《胤征》
《尚书·胤征》乃季秋月朔,辰弗集于房,瞽奏鼓,啬夫驰,庶人走。羲和尸厥官,罔闻知,昏迷于天象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(《新唐书?歷志》:「张说《歷议》:新歷,仲康五年癸巳岁九月庚戌朔,日蚀在房二度。」注:仲康五年癸巳岁,乃据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推算结果。)
日食时间:公元前1970年 11月 5日农历 九月 初一日辛未年 戊戌月 壬戌日 11:43:16至14:28:58(合季秋月[戌月]朔,注: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仲康)五年秋九月庚戌朔,庚戌非原始记载。) >>仲康日食[仲康5年]
夏朝始年==公元前1970年+95(48年[古本载夏禹在位45年另3年丧礼]+古本载帝启在位39年+今本载太康在位4年+4[仲康5年])==公元前2065年
帝尧元年==公元前2065年[夏朝始年]+140 (101年[《史记》帝尧在位98年另3年丧礼]+《史记》载帝舜39年[今本载在位50年-摄政8年-3年丧礼] ) == 公元前2205年[正合“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尧元年丙子”]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自禹至桀十七世,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二。《文选·六代论》注引“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”十字,《史记·夏本纪》集解引末二句,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四百七十一年”六字,《路史·后纪》十三注:“《纪年》并穷、寒四百七十二年。”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自禹至桀十七世,有王与无王,用岁四百七十一年(始壬子,终壬戌)。
夏朝471年[不计夏桀31年即殷商始年「公元前1594年」]
殷商545年(公元前1594-1050年)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,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。(《史记·殷本纪》集解。《文选·六代论》注引“殷自成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”十四字,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二十九王,四百九十六年”十字。) 二十九王492年+5[帝辛六年,周文王初禴于毕]==497年[殷商始年即夏朝末年记496周年]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帝辛)六年,周文王初禴于毕。(《通鉴前编》。《唐书·历志》“纣六祀,周文王初禴于毕”,虽不著所出,当本《纪年》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帝辛)六年,西伯初禴于毕。(《唐书·歷志》:「至紂六祀,周文王初禴于毕。」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太甲十年,大饗于太庙。(《书?盘庚》:「兹余大享于先王。」)初祀方明。(《汉书?律歷志》:「《伊训篇》:「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」」是本元年事,此乃系之十年。)
公元前1567年 1月 28日农历 十二月 初一日癸丑年 乙丑月 丁酉日(合十有二月乙丑[月]朔,丑月作下年头)
西周280虚年(公元前1049-公元前770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武王17年(武王记入西周6年)、成王37年、康王26年、昭王19年、穆王55年、恭王12年、懿王25年、孝王9年、夷王8年、厉王26年(含共和)、宣王46年、幽王11年(以上各王在位年数均为实年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武王)十二年辛卯,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...武王灭殷,岁在庚寅。二十四年,岁在甲寅,定鼎洛邑,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,共二百八十一年。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,二百九十二年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武王)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...自武王灭殷,以至幽王,凡二百五十七年。
[今本]武王17年✕(武王记入西周6年✕)、成王37年乄(含周公7年乄)、康王26年乄、昭王19年✕、穆王55年✕、恭王12年✕、懿王25年乄、孝王9年乄、夷王8年✕、厉王26年(含共和)乄、宣王46年✓、幽王11年✓(以上各王在位年数均为实年✕)
[古本]武王16虚年✓(武王记入西周6虚年乄)、成王37虚年✓(含周公7虚年✓)、康王26虚年✓、昭王19虚年✕、穆王42虚年✓、恭王12虚年✕、懿王25虚年✓、孝王9虚年✓、夷王8虚年✕、厉王26虚年(含共和)乄、宣王46年乄、幽王11年乄 (注:以上古本王在位年数均由今本推测,其中穆王在位42虚年乃据[古本西周积年257年✕]推算)
[校正]武王16虚年(武王记入西周4虚年)、成王37虚年(含周公7虚年)、康王26虚年、昭王25虚年、穆王42虚年、恭王19虚年、懿王25虚年、孝王9虚年、夷王10虚年、厉王26虚年、共和14虚年、宣王46虚年、幽王11虚年

注:民间研究,成果来之不易,引用望署名[来括日历]出处!>>经费紧张,欢迎赞助
 
 
©2024  [来括]@版权所有
网址: 日历.来括.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