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朝研究 

--推研者:[来括日历]开发者吴建辉  


[商朝帝王年表]推证版
商朝546虚年(公元前1594-1049年,不含帝辛496虚年):
君王名称 吴建辉推研 文献摘要 古本竹书纪年 今本竹书纪年 备注
商汤 在位13虚年[公元前1594-1582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汤有七名而九征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殷商成汤名履。汤有七名而九征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)放桀於南巢而还,诸侯八译而朝者千八百国,奇肱氏以车至,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,三让,遂即天子之位。初,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,以春分玄鸟至之日,从帝祀郊禖,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。有玄鸟衔卵而坠之,五色甚好,二人竞取,覆以玉筐。简狄先得而吞之,遂孕。胸剖而生契。长为尧司徒,成功於民,受封於商。后十三世,生主癸。主癸之妃曰扶都,见白气贯月,意感,以乙日生汤,号天乙。丰下锐上,皙而有髯,句身而扬声,长九尺,臂有四肘,是为成汤。汤在亳,能修其德。伊挚將应汤命,梦乘船过日月之傍,汤乃东至於洛,观帝尧之坛,沈璧退立,黄鱼双踊,黑鸟隨之止於坛,化为黑玉。又有黑龟,並赤文成字,言夏桀无道,成汤遂当代之。檮杌之神,见於邳山。有神牵白狼衔鉤而入商朝。金德將盛,银自山溢。汤將奉天命放桀,梦及天而?之,遂有天下。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曰殷。(出《宋书?符瑞志》。)   十八年癸亥,王即位,居亳。(《唐书?歷志》:「张说《五星议》:成汤伐桀,岁在壬戌,其明年,汤始建国为元祀。」)......二十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韩诗內传》:「汤为天子十三年,百岁而崩。」《汉书?律歷志》:「成汤方即世崩没之时,为天子用事十三年矣。商十二月乙丑朔冬至,故《书序》曰:「成汤既没,太甲元年,使伊尹作《伊训》。」《伊训》曰:「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。」」据此,则自汤元年至太甲元年为十三年,汤在天子位凡十二年。)
古本载在位13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2年(继王位29年)  
外丙 在位2虚年[公元前1582-1581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外丙胜即位,居亳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汤崩,太子太丁未立而卒,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,是为帝外丙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外丙名胜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外丙胜居亳。」)元年乙亥,王即位,居亳。(见上。)命卿士伊尹。二年,陟。(《孟子?万章上》:「外丙二年。」《史记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2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2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2代
仲壬 在位4虚年[公元前1581-1578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仲壬即位,居亳,命卿士伊尹。(《春秋经传集解·后序》。《尚书·咸有一德》疏、《通鉴外纪》三引《纪年》,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引杜《后序》,均作“其卿士伊尹”。)仲壬崩,伊尹放大甲于桐,乃自立。(《春秋经传集解·后序》。《尚书·咸有一德》琉、《通鉴外纪》三。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引《汲冢琐语》同,但无“于桐”二字,又“立”下有“四年”二字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外丙即位三年,崩,立外丙之弟中壬,是为帝中壬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仲壬名庸。元年丁丑,王即位,居亳,命卿士伊尹。(《春秋经传集解后序》引《纪年》:「仲壬即位,居亳,命卿士伊尹。」《书?咸有一德》疏、《通鑑外纪》引「命」作「其」。)四年,陟。(《孟子?万章上》:「仲壬四年。」《史记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4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4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4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2代
太甲 在位12虚年[公元前1578-1567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大甲,伊尹即位,放大甲。七年,大甲潜出自桐,杀伊尹,乃立其子伊陟、伊奋,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。(《春秋经传集解·后序》、《尚书·成有一德》疏、《通鉴外纪》三。《外纪》“放大甲”作“于大甲”。《文选·豪士赋序》注引“大甲既出自桐杀伊尹”九字。)(十二年陟。)(《史记·鲁世家》索隐:“《纪年》大甲惟得十二年。”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中壬即位四年,崩,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。 太甲,成汤适长孙也,是为帝太甲。 帝太甲元年,伊尹作伊训,作肆命,作徂后。 帝太甲既立三年,不明,暴虐,不遵汤法,乱德,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。 三年,伊尹摄行政当国,以朝诸侯。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,悔过自责,反善,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。 帝太甲修德,诸侯咸归殷,百姓以宁。 伊尹嘉之,乃作太甲训三篇,褒帝太甲,称太宗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太甲名至。元年辛巳,王即位,居亳,命卿士伊尹。   伊尹放太甲于桐,乃自立。(《春秋后序》、《书》疏、《外纪》引《纪年》:「仲壬崩,伊尹放太甲于桐,乃自立。」)约按:伊尹自立,盖误以摄政为真尔。七年,王潜出自桐,杀伊尹,天大雾三日,乃立其子伊陟、伊奋,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。(《春秋后序》、《书》疏、《外纪》引《纪年》:「伊尹即位,放太甲七年,太甲潜出自桐,杀伊尹,乃立其子伊陟、伊奋,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。」又《书》疏及《初学记》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伊尹卒,年百有余岁,大雾三日。」)约按:此文与前后不类,盖后世所益。十年,大饗于太庙。(《书?盘庚》:「兹余大享于先王。」)初祀方明。(《汉书?律歷志》:「《伊训篇》:「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」」是本元年事,此乃系之十年。)十二年,陟。(《史记?鲁周公世家》索隱:「案《纪年》,太甲惟得十二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12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2年 《纪年》载在位12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3代
《尚书·商书·伊训》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,伊尹祠于先王。奉嗣王祗见厥祖。
《伊训篇》《孟子.万章上》载「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」(《汉书·律历志》引《伊训篇》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太甲十年[改为元年],大饗于太庙。初祀方明。
公元前1578年 12月 20日农历 十一月 初一日癸卯年 癸亥月 乙丑日[太甲元年]
    关键时点
沃丁 在位19虚年[公元前1567-154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沃丁绚即位,居亳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太宗崩,子沃丁立。 帝沃丁之时,伊尹卒。 既葬伊尹於亳,咎单遂训伊尹事,作沃丁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沃丁名绚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沃丁绚即位,居亳。」)元年癸巳,王即位,居亳。(见上。)命卿士咎单。(《尚书序》:「沃丁既葬伊尹于亳,咎单遂训伊尹事,作《沃丁》。」)八年,祠保衡。(《尚书》疏、《初学记》二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沃丁八年,伊尹卒,年百有余岁,大雾三日。沃丁葬以天子之礼,祀以太牢,亲自临丧三年,以报大德。」)十九年,陟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沃丁在位二十九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1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9年 《通鑑外纪》今本载在位29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4代
小庚 在位5虚年[公元前1549-154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小庚辨即位,居亳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沃丁崩,弟太庚立,是为帝太庚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小庚(约案:《史记》作「太庚」。)名辨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小庚辨即位,居亳。」)   元年壬子,王即位,居亳。(见上。)五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帝太庚在位二十五年崩。」《外纪》从之。案《史记》商诸帝无在位年数,盖採他书补之,后放此。)
古本载在位5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5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5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25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4代
小甲 在位17虚年[公元前1545-152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小甲,小中高即位,居亳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太庚崩,子帝小甲立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小甲名高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小甲高即位,居亳。」)元年丁巳,王即位,居亳。(见上。)   十七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帝小甲在位十七年。」《外纪》:「在位三十六年。」又引《帝王本纪》云:「五十七年。」)   
古本载在位17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7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7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36年
《帝王本纪》载在位57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5代
雍己 在位13虚年[公元前1529-1517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太戊
《尚书.无逸》载「肆中宗之享国14,七十有五年。 」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小甲崩,弟雍己立,是为帝雍己。 殷道衰,诸侯或不至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雍己名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雍己伷即位,居亳。」)元年甲戌,王即位,居亳。(见上。)十二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帝雍己在位十二年崩。」《外纪》:「十三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13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2年 《尚书.无逸》载在位75年
《史记》载在位75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5代
太戊 在位75虚年[公元前1517-1443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太戊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雍己崩,弟太戊立,是为帝太戊。 帝太戊立伊陟为相。 亳有祥桑谷共生於朝,一暮大拱。 帝太戊惧,问伊陟。 伊陟曰:“臣闻妖不胜德,帝之政其有阙与?帝其修德。 ”太戊从之,而祥桑枯死而去。 伊陟赞言于巫咸。 巫咸治王家有成,作咸艾,作太戊。 帝太戊赞伊陟于庙,言弗臣,伊陟让,作原命。 殷复兴,诸侯归之,故称中宗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太戊名密。元年丙戌,王即位,居亳。命卿士伊陟、臣扈。(《书?君奭》:「在大戊时则有若伊陟、臣扈,格于上帝。」)七年,有桑谷生于朝。(《尚书序》:「伊陟相大戊,亳有祥,桑谷共生于朝。」)十一年,命巫咸祷\于山川。   二十六年,西戎来宾,王使王孟聘西戎。(《海外西经》注:「殷帝大戊使王孟採药,从西王母。」)三十一年,命费侯中衍为车正。(《史记?秦本纪》;「大费玄孙曰孟戏中衍,鸟身人言。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,吉,遂致使御而妻之。」)三十五年,作寅车。(《诗?小雅?六月》传:「殷曰寅车,先疾也。」)四十六年,大有年。五十八年,城蒲姑。六十一年,东九夷来宾。七十五年,陟。(《书?无逸》:「肆中宗之享国,七十有五年。」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中宗在位七十有五年崩。」)大戊遇祥桑,侧身修行。三年之后,远方慕明德,重译而至者七十六国。商道復兴,庙为中宗。(原注:《竹书》作「太宗」。案:《史记?殷本纪》以太甲为太宗,太戊为中宗。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以祖乙为中宗,则大戊或有称太宗之理。然作此注者固不能见汲冢原书,或见他书所引《纪年》有此说与?)
古本载在位75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75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75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5代
仲丁 在位9虚年[公元前1443-143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仲丁即位,元年,自亳迁于嚣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征于蓝夷。(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注、《太平御览》七百八十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中宗崩,子帝中丁立。 帝中丁迁于隞。 河亶甲居相。 祖乙迁于邢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仲丁名庄。元年辛丑,王即位,自亳迁于囂,于河上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仲丁即位,元年,自亳迁于囂。」)六年,征蓝夷。(《后汉书?东夷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仲丁即位,征于蓝夷。」)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帝仲丁在位十一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9年 《纪年》载在位11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11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6代
外壬 在位15虚年[公元前1435-1421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外壬居嚣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中丁崩,弟外壬立,是为帝外壬。 仲丁书阙不具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外壬名发。   元年庚戌,王即位,居囂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外壬居囂。」)邳人、侁人叛。(《左?昭元年传》:「商有姺、邳。」)十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帝外壬在位一十五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  
古本载在位15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0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5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15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6代
河亶甲 在位9虚年[公元前1421-1413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河亶甲整即位,自器迁于相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征蓝夷,再征班方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外壬崩,弟河亶甲立,是为帝河亶甲。 河亶甲时,殷复衰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河亶甲名整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河亶甲整即位。」)元年庚申,王即位,自囂迁于相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河亶甲整即位,自囂迁于相。」)三年,彭伯克邳。(《郑语》:「大彭、豕韦为商伯矣。」)四年,征蓝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河亶甲征蓝夷。」)五年,侁人入于班方。彭伯、韦伯伐班方,侁人来宾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河亶甲再征班方。」)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河亶甲在位九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9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9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9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6代
祖乙 在位19虚年[公元前1413-139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祖乙滕即位,是为中宗,居庇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《路史·国名纪》丁引“滕”作“胜”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河亶甲崩,子帝祖乙立。 帝祖乙立,殷复兴。 巫贤任职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祖乙名滕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祖乙滕即位。」)元年己巳,王即位,自相迁于耿。   命彭伯、韦伯。(见上。)   二年,圮于耿。(《尚书序》:「祖乙圮於耿,作《祖乙》。」)自耿迁于庇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祖乙滕即位,是为中宗,居庇。」)   三年,命卿士巫贤。(《书?君奭》:「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。」)八年,城庇。十五年,命邠侯高圉。十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祖乙在位十九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祖乙之世,商道復兴,庙为中宗。(原注:《史记》与《无逸》皆无之。案:《御览》引《纪年》:「祖乙滕即位,是为中宗。」)   
古本载在位1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9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9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19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7代
祖辛 在位16虚年[公元前1395-138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祖辛
《殷本纪》载「祖乙崩,子帝祖辛立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祖辛名旦。 元年戊子,王即位,居庇。十四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祖辛在位十六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16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4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6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16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8代
沃甲 在位5虚年[公元前1380-1376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开甲踰即位,居住在庇地.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祖辛崩,弟沃甲立,是为帝沃甲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开甲(原注:《史记》作「沃甲」。《史记》索隱:「沃甲,《系本》作开甲也。」)   名踰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帝开甲踰即位,居庇。」)元年壬寅,王即位,居庇。(见上。)五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沃甲在位二十五年。」《外纪》:「在位二十年。」)  
古本载在位5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5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5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20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8代
祖丁 在位32虚年[公元前1376-134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祖丁即帝位,居住在庇地.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沃甲崩,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,是为帝祖丁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祖丁名新。元年丁未,王即位,居庇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祖丁即位,居庇。」)   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祖丁在位三十二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32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9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32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32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9代
南庚 在位6虚年[公元前1345-134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南庚更从庇地迁往奄地.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祖丁崩,立弟沃甲之子南庚,是为帝南庚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南庚名更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南庚更。」)元年丙辰,王即位,居庇。三年,迁于奄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南庚更自庇迁于奄。」)六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南庚在位二十九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6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6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9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29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9代
阳甲 在位4虚年[公元前1340-1337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阳甲即帝位,居住在奄地.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南庚崩,立帝祖丁之子阳甲,是为帝阳甲。 帝阳甲之时,殷衰。 自中丁以来,废適而更立诸弟子,弟子或争相代立,比九世乱,於是诸侯莫朝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阳甲(原注:一名和甲。)名和。元年壬戌,王即位,居奄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阳甲即位,居奄。」)三年,西征丹山戎。(《大荒北经》注引《竹书》曰:「和甲西征,得一丹山。」案:隶书「和」、「祖」二字形相近,和甲疑祖甲之讹。此据郭注讹字,乃有阳甲名和之说矣。)   四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阳甲在位十七年。」《外纪》「七年」,又引《帝王本纪》云:「十七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4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4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7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7年
《帝王本纪》载在位17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0代
盘庚 在位28虚年[公元前1337-131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盘庚旬从奄地迁往北蒙,称作“殷”。殷在邺州南三十里。(王国维案:这七字是注文。)从盘庚迁至殷都,至纣灭亡,计七百七十三年,再也没有迁过都。( 王国维案:这句话也是注文,或者是张守节概括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阳甲崩,弟盘庚立,是为帝盘庚。 帝盘庚之时,殷已都河北,盘庚渡河南,复居成汤之故居,乃五迁,无定处。 殷民咨胥皆怨,不欲徙。 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:“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,法则可修。 舍而弗勉,何以成德!”乃遂涉河南,治亳,行汤之政,然後百姓由宁,殷道复兴。 诸侯来朝,以其遵成汤之德也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盘庚名旬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盘庚旬。」)   元年丙寅,王即位,居奄。七年,应侯来朝。(《水经?滍水注》、《汉书?地理志》注引臣瓚曰:「《汲冢古文》殷时已有应国。」)   十四年,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。」余见《古本纪年辑校》。)十五年,营殷邑。十九年,命邠侯亚圉。二十八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盘庚在位二十八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28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28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8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0代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自盘庚徙殷,至纣之灭,七百七十三年[273年之误抄],更不徙都。(注:[古本]西周元年壬辰年误为庚寅年[提前2年],实际为二百七十五年)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盘庚)十四年,自奄迁于北蒙,曰殷。十五年,营殷邑。
盘庚14年[公元前1324年]:盘庚徙殷
小辛 在位21虚年[公元前1310-129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小辛颂即帝位,居住在殷都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盘庚崩,弟小辛立,是为帝小辛。 帝小辛立,殷复衰。 百姓思盘庚,乃作盘庚三篇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小辛名颂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小辛颂即位,居殷。」)元年甲午,王即位,居殷。(见上。)三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小辛在位二十一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21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3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1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21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0代
小乙 在位28虚年[公元前1290-1263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小乙敛居住在殷都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小辛崩,弟小乙立,是为帝小乙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小乙名歛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小乙歛即位,居殷。」)元年丁酉,王即位,居殷。(见上。)   六年,命世子武丁居于河,学于甘盘。(《书?无逸》:「其在高宗,旧劳于外。」偽《书?说命》:「余小子旧学于甘盘,既乃遯于荒野,入宅于河。」)十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小乙在位二十八年。」《外纪》:「二十一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28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0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28年
《外纪》载在位21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0代
武丁 在位59虚年[公元前1263-120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武丁
《尚书.无逸》载「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」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小乙崩,子帝武丁立。 帝武丁即位,思复兴殷,而未得其佐...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武丁名昭。元年丁未,王即位,居殷。命卿士甘盘。(《书?君奭》:「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。」)   三年,梦求傅说,得之。(《尚书序》:「高宗梦得说。」偽《书?说命》:「王宅忧,亮阴三祀。既免丧,其惟弗言,曰:梦帝賚予良弼,其代予言。」)   六年,命卿士傅说。视学养老。(《王制》:「凡养老,殷人以食礼。」又「殷人养国老于右学,养庶老于左学」。又「殷人縞衣而养老」。)十二年,报祀上甲微。(《鲁语》:「上甲微能帅契者也,商人报焉。」《孔丛子?论书篇》:「《书》曰:「惟高宗报上甲微。」」)二十五年,王子孝己卒于野。(《尸子》:「殷高宗之子曰孝己。其母早死,高宗惑后妻言,放之而死。」)二十九年,肜祭太庙,有雉来。(《尚书序》:「高宗祭成汤,有飞雉升鼎耳而雊。祖己训诸王,作《高宗肜日》。」)三十二年,伐鬼方。(《易?下经》:「高宗伐鬼方。」)次于荆。(《诗?商颂》:「挞彼殷武,奋伐荆楚。」)三十四年,王师克鬼方。(《易?下经》:「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。」)氐、羌来宾。   四十三年,王师灭大彭。(《郑语》:「彭姓,彭祖、豕韦、诸稽,则商灭之矣。」)   五十年,征豕韦,克之。(见上。)   五十九年,陟。(古文《尚书?无逸》:「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。」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武丁在位五十九年。」此从之。《隶释》录汉石经:「肆高宗之享国百年。」)   王,殷之大仁也。(《汉书?贾捐之传》。)力行王道,不敢荒寧,嘉靖殷邦,至于小大,无时或怨。(四语出《书?无逸》。)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,西不过氐、羌,南不过荆蛮,北不过朔方,而颂声作。(《汉书?贾捐之传》。)礼废而復起,庙为高宗。
古本载在位5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59年 《尚书.无逸》载在位59年
《帝王世纪》载在位59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1代
祖庚 在位11虚年[公元前1205-1195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祖庚曜居住在殷都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武丁崩,子帝祖庚立。 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,立其庙为高宗,遂作高宗肜日及训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祖庚名曜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祖庚曜居殷。」)元年丙午,王即位,居殷,作《高宗之训》。(见上。)十一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祖庚在位七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11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1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7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2代
《甲骨文合集33698|殷契萃编55》
庚辰贞,日又(有)戠,□(匪)□(咎)隹(惟)若。一。
庚辰贞,日戠,其告于河。一。
庚辰贞,日又(有)戠,其告于父丁,用牛九。在□。[一。]
《合集33699》
……□……隹……
庚辰贞,日又(有)戠,告于河。
《殷虚书契后编|上29》
辛巳……
辛巳贞,日又(有)戠,其告于父丁。二。
……牛。
公元前1198年 10月 21日农历 九月 初一日癸亥年 壬戌月 庚辰日(日环食)
祖庚八年[告于父丁]
 
《合集11484》〔己〕丑卜,宾贞:翌乙未酒,黍登于祖乙?王占曰:有祟,〔不〕其雨。六日甲午夕,月有食。乙未酒,多示,率条。 公元前1198年11月4日20:31-23:21,食分0.724[月食]
公元前1198年 11月 4日农历 九月 十五日癸亥年 壬戌月 甲午日[祖庚八年]
祖乙[祖小乙]
祖庚八年

>>详细
祖甲 在位33虚年[公元前1195-1163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祖甲载居住在殷都。和甲西征,获得一座丹山。(王国维案:和、祖二字形相近,《今本纪年》系之阳甲,乃有“阳甲名和”之说矣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祖庚崩,弟祖甲立,是为帝甲。 帝甲淫乱,殷复衰。 」
《尚书.无逸》载「肆祖甲之享国,三十有三年。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祖甲(原注:《国语》作帝甲。)名载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帝祖甲载居殷。」)元年丁巳,王即位,居殷。(见上。)   十二年,征西戎。   冬,王返自西戎。(原注:祖甲西征,得一丹山。案:此《大荒北经》注引《竹书》。「祖甲」原注作「和甲」。)   十三年,西戎来宾。命邠侯组紺。二十四年,重作汤刑。(左?昭五年传》:「商有乱政而作汤刑。」)二十七年,命王子囂、王子良。(《西京杂记》:「霍將军妻产二子,疑所为兄弟。霍光闻之,答书曰:「昔殷王祖甲,一产二子,曰囂曰良。」」)三十三年,陟。(《书?无逸》:「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。」案:昔人多以祖甲为太甲,郑玄以为武丁子帝甲。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祖甲在位十六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王旧在野,及即位,知小人之依,能保惠庶民,不侮鰥寡。(《书?无逸》。)迨其末也,繁刑以携远,殷道復衰。(原注:《国语》曰:「玄王勤商,十有四世,帝甲乱之,七世而陨。」)
古本载在位33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33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16年
《尚书.无逸》载在位33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2代
己未夕皿庚申月食
《合集40610》《英藏886》[典宾类]
[正面]
癸[卯卜],贞:[旬]亡[忧]。二
癸丑卜,贞:旬创忧。二
癸亥卜,贞:旬亡忧。二。
癸酉卜,贞;旬亡忧。二。
癸未卜,争贞:旬亡忧。王占曰:“有求。”三日乙酉夕皿丙戌允有来入齿。十三月[( ]。二。
[反面]
王占[曰]:有求。
七日己未皿庚申月有食。
《合集40204》《英藏885》
[正面]
癸亥。
癸未。十三月[ )]。
癸巳卜,贞:旬亡忧。
癸卯卜,贞:旬亡忧。
[反面]
己未夕皿庚申月有食
公元前1192年12月27日20:31-28日0:23,食分1.663[月食]
[十二月]己未夕:公元前1192年 12月 27日农历 十一月 十五日己巳年 丙子月 己未日
[十二月]庚申:公元前1192年 12月 28日农历 十一月 十六日己巳年 丙子月 庚申日
十三月癸未[)]:上弦月(公元前1190年 1月 15日农历 十一月 十五日庚午年 戊子月 癸未日本年闰5月)
十三月 丙戌[(]:下弦月(公元前1190年 1月 18日农历 十一月 十八日庚午年 己丑月 丙戌日本年闰5月)
祖甲四年

>>详细
廪辛 在位4虚年[公元前1163-1160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冯辛居住在殷都。
《尚书.无逸》载「肆祖甲之享国,三十有三年。自时厥后立王,生则逸。生则逸,弗知稼穑之艰难,弗闻小人之劳,惟耽乐之从。自时厥后,亦罔或克寿。或十年,或七八年,或五六年,或四三年。」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甲崩,子帝廪辛立。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冯辛(原注:《史记》作廩辛。《汉书?古今人表》亦作冯辛。)   名先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冯辛先居殷。」)元年庚寅,王即位,居殷。(见上。)四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廩辛在位六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载在位4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4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6年
《尚书.无逸》载在位或4、3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3代
庚丁 在位8虚年[公元前1160-1153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庚丁居住在殷都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廪辛崩,弟庚丁立,是为帝庚丁。」
《尚书.无逸》载「肆祖甲之享国,三十有三年。自时厥后立王,生则逸。生则逸,弗知稼穑之艰难,弗闻小人之劳,惟耽乐之从。自时厥后,亦罔或克寿。或十年,或七八年,或五六年,或四三年。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庚丁名囂。元年甲午,王即位,居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庚丁居殷。」)八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四引《史记》:「庚丁在位三十一年。」《外纪》:「六年。」又《帝王本纪》云:「二十三年。」)
古本载在位8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8年 《史记》载在位31年
《帝王本纪》载在位23年
《尚书.无逸》载在位或7、8年
《殷本纪》载第13代
武乙 在位35虚年[公元前1153-111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武乙即帝位,居住在殷都。三十四年,周王季历征伐鬼戎,俘虏了二十个翟王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庚丁崩,子帝武乙立。 殷复去亳,徙河北。 帝武乙无道,为偶人,谓之天神。 与之博,令人为行。 天神不胜,乃僇辱之。 为革囊,盛血,昂而射之,命曰“射天”。 武乙猎於河渭之闲,暴雷,武乙震死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武乙名瞿。   元年壬寅,王即位,居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武乙即位,居殷。」)邠迁于岐周。(《孟子?梁惠王下》:「太王去邠,踰梁山,邑于岐山之下居焉。」)三年,自殷迁于河北。(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武乙立,殷復去亳迁河北。」案:《正义》引《纪年》:「自盘庚迁殷,至紂之灭,更不迁都。」此妄取《史记》乱之。)   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。十五年,自河北迁于沬。(《史记?周本纪》正义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乙復济河北,徙朝歌。」)二十一年,周公亶父薨。   二十四年,周师伐程,战于毕,克之。(《逸周书?史记解》:「昔有毕程氏,损禄增爵,群臣貌匱,比而戾民,毕程氏以亡。」)三十年,周师伐义渠,乃获其君以归。(《逸周书?史记解》:「昔者义渠氏有两子,异母皆重,君疾,大臣分党而爭,义渠以亡。」)   三十四年,周公季歷来朝,王赐地三十里,玉十?,马十匹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武乙三十四年,周王季歷来朝,武乙赐地三十里,玉十?,马八匹。」)三十五年,周公季歷伐西落鬼戎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武乙三十五年,周王季伐西落鬼戎,俘其二十翟王。」)王畋于河、渭,暴雷震死。(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武乙猎于河、渭之间,暴雷震死。」《外纪》:「武乙在位三年。」又云:「《竹书纪年》:「武乙三十五年,周俘狄王。」与《帝王本纪》不同。然则三年者,《帝王本纪》说也。」)
古本在位35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35年 《殷本纪》载第14代
文丁 在位13虚年[公元前1119-1107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大丁二年,周人征伐居住在燕京的戎族,周军大败。三年,洹河水一天断流三次。四年,周人征伐居住在余无的戎族,取得了胜利。周王季受命为殷王朝牧师。七年,周人征伐居住在始呼的戎族,取得了胜利。十一年,周人征伐居住在翳的戎族,俘获戎族三个大夫。文丁杀掉了周王季历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武乙猎於河渭之闲,暴雷,武乙震死。 子帝太丁立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文丁(原注:《史记》作大丁,非。案: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通鑑外纪》引《纪年》皆作「大丁」。惟《北堂书钞》四十一引《纪年》作「文丁」。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帝王世纪》「文丁一曰大丁」。)名托。元年丁丑,王即位,居殷。(原注:自沬归殷邑。)   二年,周公季歷伐燕京之戎,败绩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太丁二年,周人伐燕京之戎,周师大败。」)   三年,洹水一日三绝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太丁三年,洹水一日三绝。」)四年,周公季歷伐余无之戎,克之,命为牧师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太丁四年,周人伐余无之戎,克之。周王季命为殷牧师。」)   五年,周作程邑。(《路史?国名纪》:「程,王季之居。」)七年,周公季歷伐始呼之戎,克之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太丁七年,周人伐始呼之戎,克之。」)   十一年,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,获其三大夫,来献捷。(《后汉书?西羌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十一年,周人伐翳徒之戎,捷其三大夫。」《外纪》引作「十三年」。)王杀季歷。(《晋书?束皙传》、《史通》《疑古篇》、《杂说篇》引《纪年》:「文丁杀季歷。」《书钞》四十一引「文丁杀周王」云云。)王嘉季歷之功,锡之圭瓚、秬鬯,九命为伯,既而执诸塞库。季歷困而死,因谓文丁杀季歷。(原注:执王季于塞库,羈文王于玉门,郁尼之情,辞以作歌,其传久矣。案:庚信《齐王宪碑》:「囚箕子于塞库,羈文王于玉门。」)十二年,(原注:周文王元年。)有凤集于岐山。(《周语》:「周之兴也,鸑鷟鸣于岐山。」)十三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史记》:「太丁在位三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在位13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13年 《殷本纪》载第15代
《合集35828》癸酉卜,贞:王宾求且乙、且丁、且甲、康且丁、武乙衣,亡尤?
[注]时王文丁祭祀:且乙[小乙,武丁之父]、且丁[小乙之子]、且甲[武丁之子]、康且丁[祖甲之子]、武乙[康丁之子,文丁之父],
文丁时期
帝乙 在位9虚年[公元前1107-109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乙居住在殷都。二年,周人征伐商朝。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太丁崩,子帝乙立。 帝乙立,殷益衰。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,启母贱,不得嗣。 少子辛,辛母正后,辛为嗣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乙名羡。元年庚寅,王即位,居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帝乙居殷。」)三年,王命南仲西拒昆夷,城朔方。(《诗?小雅》:「王命南仲,往城于方。」传:「王,殷王也。」)夏六月,周地震。(《吕氏春秋?制乐篇》:「周文王立国八年,岁六月,文王寢疾,五日而地动,东西南北,不出国郊。」)九年,陟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帝乙在位三十七年。」《外纪》同。)
古本在位9虚年[推测] 今本载在位9年 《殷本纪》载第16代
帝辛 在位51虚年[公元前1099-1049年]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 帝辛受居殷。(《太平御览》八十三。) 六年,周文王初禴于毕。(《通鉴前编》。《唐书·历志》“纣六祀,周文王初禴于毕”,虽不著所出,当本《纪年》。) 毕西于丰三十里。(《汉书·刘向传》注。) 国维案:此亦注文。 殷纣作琼室,立玉门。(《文选·东京赋》注及《吴都赋》注。) 天大曀。(《开元占经》一百一引“帝辛受时天大曀”。)
《殷本纪》载「帝乙崩,子辛立,是为帝辛,天下谓之纣。 」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辛名受。(原注:即紂也,曰受辛。)   元年己亥,王即位,居殷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纪年》:「帝辛受居殷。」) 命九侯、周侯、邘侯。(原注:周侯为西伯昌。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以西伯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」徐广曰:「「鄂」一作「邘」。」) 三年,有雀生鸇。(《说苑?敬慎篇》:「昔者殷王帝辛之时,爵生鳶于城之隅。」) 四年,大蒐于黎。(《左?昭四年传》:「商紂为黎之蒐,东夷叛之。」)   作炮烙之刑。(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乃重辟刑,有炮烙之法。」) 五年夏,筑南单之台。 雨土于亳。(《墨子?非攻下》:「还至于商王紂,天不序其德,祀用失时,兼夜中,十日,雨土于薄。」) 六年,西伯初禴于毕。(《唐书?歷志》:「至紂六祀,周文王初禴于毕。」)   九年,王师伐有苏,获妲己以归。(《晋语》:「殷辛伐有苏,有苏氏以妲己女焉。」) 作琼室,立玉门。(《文选》《东京赋》、《吴都赋》注引《纪年》:「殷紂作琼室,立玉门。」) 十年夏六月,王畋于西郊。(《御览》八十三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紂六月,发民猎于西土。」) 十七年,西伯伐翟。 冬,王游于淇。(《水经?淇水注》:「老人晨將渡淇,而沈吟难济。紂问其故,左右曰:「老者髓不实,故晨寒也。」紂乃于此斮脛而视髓也。」) 二十一年春正月,诸侯朝周。 伯夷、叔齐自孤竹归于周。(《史记?伯夷列传》:「伯夷、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,盍往归焉。」) 二十二年冬,大蒐于渭。 二十三年,囚西伯于羑里。(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紂囚西伯羑里。」)   二十九年,释西伯,诸侯逆西伯,归于程。(《左?襄三十一年》:「紂囚文王七年,诸侯皆从之囚。紂于是乎惧而归之。」《逸周书?程寤解》:「文王去商在程。」) 三十年春三月,西伯率诸侯入贡。(《左?襄四年传》:「文王率商之叛国以事紂。」) 三十一年,西伯治兵于毕,得吕尚以为师。(《史记?齐太公世家》:「西伯猎,遇太公望于渭之阳,立为师。」) 三十二年,五星聚于房。(《文选?始出尚书省诗》注、《褚渊碑》注、《安陆昭王碑》注、《类聚》十、《御览》五引《春秋元命苞》:「殷紂之时,五星聚于房。」) 有赤乌集于周社。(《墨子?非攻下》:「赤乌衔珪,降周之岐社,曰天命周文王,伐殷有国。」) 密人侵阮,西伯帅师伐密。(《诗?大雅》:「密人不恭,敢拒大邦。侵阮徂共,王赫斯怒。爰整其旅,以遏徂旅。」) 三十三年,密人降于周师,遂迁于程。(《逸周书?大匡解》:「惟周王宅程。」) 王锡命西伯,得专征伐。(《史记?殷本纪》:「乃赦西伯,赐之弓矢、斧鉞,得专征伐。」) 约案:文王受命九年,大统未集,盖得专征伐,受命自此年始。   三十四年,周师取耆及邘,遂伐崇,崇人降。(《史记?周本纪》:「受命,明年伐犬戎,明年伐密须,明年败耆国,明年伐邘,明年伐崇侯虎,而作丰邑。明年,西伯崩。」《左?襄三十一年》正义:「《尚书大传》:文王一年质虞、芮,二年伐于,三年伐密须,四年伐畎夷,紂乃囚之。」《文王世子》正义引《大传》:「五年,文王出,则克耆。六年,伐崇,则称王。」二说不同,此本《大传》及《史记》,而系年又异。)   冬十二月,昆夷侵周。(《诗?采薇》正义引《帝王世纪》:「文王受命四年春正月丙子,昆夷侵周,一日三至周之东门。」此在受命三年冬十二月,盖以殷正差之也。) 三十五年,周大饥。(《逸周书?大匡解》:「惟周王宅程三年,遭天之大荒。」) 西伯自程迁于丰。(《诗?大雅》:「既伐于崇,作邑于丰。」) 三十六年春正月,诸侯朝于周,遂伐昆夷。(《尚书大传》:「四年,伐畎夷。」) 西伯使世子发营镐。(《诗?大雅》:「考卜维王,宅是镐京。维龟正之,武王成之。」) 三十七年,周作辟雍。(《诗?大雅》;「镐京辟雍。」) 三十九年,大夫辛甲出奔周。(《史记?周本纪》;「辛甲大夫之徒,皆往归焉。」)   四十年,周作灵台。(《诗?大雅》:「经始灵台。」) 王使胶鬲求玉于周。(《韩非子?喻老》:「周有玉版,紂令胶鬲索之,文王不与。」) 四十一年春三月,西伯昌薨。(原注:周文王葬毕,毕西于丰三十里。《汉书?刘向传》:「文王、周公葬于毕。」注:「臣瓚曰:「《汲郡古文》:毕西于丰三十里。」」) 四十二年,(原注:周武王元年。)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。(《大戴礼记》:「武王践○三日,召师尚父而问焉。曰「昔黄帝、顓頊之道存乎?」师尚父曰:「在丹书。」」) 有女子化为丈夫。(《墨子?非攻下》:「时有女为男。」) 四十三年春,大阅。   嶢山崩。(《淮南?俶真训》:「逮至殷紂,嶢山崩,三川涸。」又《览冥训》:「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。」) 四十四年,西伯发伐黎。(《书?西伯戡黎》。) 四十七年,內史向挚出奔周。(《吕氏春秋?先识览》:「殷內史向挚见紂之愈乱迷惑也,於是载其图法,出亡之周。」) 四十八年,夷羊见。(《周语》:「商之亡也,夷羊在牧。」) 二日並见。(《通鑑外纪》:「紂即位以来,两日见。」) 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,周师渡孟津而还。(《尚书序》:「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一月戊午,师渡孟津。」) 王囚箕子,杀王子比干,微子出奔。(《论语》:「微子去之,箕子为之奴,比干諫而死。」) 五十二年庚寅,周始伐殷。(《唐书?歷志》引《纪年》:「武王十一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」) 秋,周师次于鲜原。(《逸周书?和寤解》:「王乃出图商,至于鲜原。」) 冬十有二月,周师有事于上帝。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从周师伐殷。(原注:伐殷至邢丘,更名邢丘曰怀。偽《书?武成》:「底商之罪,告于皇天后土。」《书?牧誓》:「及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」原注十六字见《韩诗外传》三。)
  今本载在位52年 《殷本纪》载第17代
商朝积年 二十九王[不含帝辛]计496虚年(公元前1594-1099年) 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,用岁四百九十六年。(《史记·殷本纪》集解。《文选·六代论》注引“殷自成汤灭夏,以至于受,二十九王”十四字,《通鉴外纪》二引“二十九王,四百九十六年”十字。)      
商朝546虚年(公元前1594-1049年,不含帝辛496虚年)
帝辛51虚年(公元前1099-1049年)
据“仲康日食与夏朝积年471年”推定“夏朝471年(公元前2065-1595年)”,殷商起始年为公元前1594年(正合“《伊训篇》《孟子.万章上》载「维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」”),西周始年又推定为公元前1049年,则殷商546虚年(公元前1594-1049年)。   今本508年(公元前1558-1051年)-武王12年=496年  
《孟子·尽心下》由尧舜至于汤,五百有余岁。若禹皋陶,则见而知之,若汤,则闻而知之;由汤至于文王,五百有余岁。若伊尹莱朱,则见而知之,若文王,则闻而知之;由文王至于孔子,五百有余岁。若太公望、散宜生,则见而知之,若孔子,则闻而知之。由孔子而来,至于今,百有余岁,去圣人之世,若此其未远也,近圣人之居,若此其甚也,然而无有乎尔,则亦无有乎尔。 [孟子·尽心下]由汤至于文王,五百有余岁==17[商汤18年灭夏]+545年[商朝积年546虚年]-文王在位48年-12年[武王13年灭殷]==502年
丙子拜望月食
《逸周书·小开解》维三十有五祀,王念曰:“多□,正月丙子拜望,食无时。".... 
[月食:岐山地区观测,月全食在12日[正月十五]夜间(3月13日[正月十六]凌晨1:38--5:26)]
公元前1065年 3月 12日农历 正月 十五日丙子年 庚寅月 丙子日[帝辛35年]
说明 [今本错误]今本二十九王(不含帝辛)少记==495年[496虚年]--456年(今本二十九王)+今本虚实误差28年[不含商汤]==67年
[今本错误]今本徙殷之后十二王[盘庚至帝辛]少记===273年([古本]自盘庚徙殷,至纣之灭,七百七十三年[273年之误抄],更不徙都)-175年(今本小辛至帝乙十王:3+10+59+11+33+4+8+35+13+9-10[虚实误差])-14年(盘庚在位28虚年-13[十四年迁殷])-50年[帝辛在位51虚年]+2年(古本西周元年误壬辰年为庚寅年[提前2年])===36年
[今本错误]今本徙殷之前十八王[商汤至阳甲]少记=== 67年(今本二十九王少记) -36年(今本徙殷之后十二王少记)==31年
[补足今本少记]今本二十九王少记67年,调整以下今本王在位年数:
商汤:在位13虚年[今本载12年]
雍己:取《外纪》在位13年[比今本增1年]
外壬:取《史记》《外纪》在位15年[比今本增5年]
祖辛:取《史记》《外纪》在位16年[比今本增2年]
祖丁:取《史记》《外纪》在位32年[比今本增23年](南庚:取《史记》《外纪》在位29年[比今本增23年])
---------------盘庚徙殷----------------
小辛:取《史记》《外纪》在位21年[比今本增18年]
小乙:取《史记》在位28年[年[比今本增18年]

注:民间研究,成果来之不易,引用望署名[来括日历]出处!>>经费紧张,欢迎赞助
 
 

 

©2024  [来括]@版权所有
网址: 日历.来括.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