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份/干支
|
王年 |
事件摘要 |
公元前1053
戊子年 |
武王9年 |
|
公元前1052
己丑年 |
武王10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辛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,周师渡盟津而还(孟津观兵结束)。王囚箕子,杀王子比干,微子出奔。 |
公元前1051
庚寅年 |
武王11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武王)十—年庚寅,周始伐商。《尚书.序》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帝辛五十二年庚寅,周始伐殷。 |
公元前1050
辛卯年 |
武王12年 |
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维四月乙未日,武王成辟,四方通殷,命有国。[武王承天命而成为国君,不再承认纣王,故今本载纣王在位52年少了1年]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冬十有二月,周师有事于上帝。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从周师伐殷。[改为五十三年冬十有二月,周师有事于上帝。及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] |
公元前1049
壬辰年 |
武王13年 |
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惟十有三年春,大会于孟津。一月戊午,师渡孟津。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王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。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,遂分天之明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。 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,遂分天之明。 立受子禄父,是为武庚。 夏四月,王归于丰,飨于太庙。命监殷。遂狩于管。作《大武乐》。 |
一月壬辰旁死魄--翌日癸巳[武王乃朝步自周,于征伐纣]--一月丙午旁生魄[王逮师,前师乃鼓薣噪,师乃慆,前歌后舞]--丁未[王随师征伐商王纣]--一月戊午[师渡孟津]--二月既死魄---越五日甲子[牧野之战].....时四月[改七月]既旁生魄--越六日庚戌(干支序47)[武王朝,至燎于周]--翼日辛亥(干支序48)--越五日乙卯(干支序52)[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] |
《尚书.序》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:一月戊午,师渡孟津。
《尚书 周书·泰誓》惟十有三年春,大会于孟津。
《尚书大传》:惟丙午(注: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:维一月丙午旁生魄。),王逮师,前师乃鼓薣噪,师乃慆,前歌后舞。
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惟一月壬辰,旁死魄,若翌日癸巳,武王乃朝步自周,于征伐纣。
《逸周书·世俘解》惟一月丙午,旁生魄,若翼日丁未,王乃步自于周,征伐商王纣。越若来二月既死魄,越五日,甲子朝,至接于商。则咸刘商王纣,执矢恶臣百人。太公望命御方来,丁卯至,告以馘俘。戊辰,王遂御循追祀文王。时日王立政。吕他命伐越、戏、方,壬申荒新至,告以馘俘。侯来命伐,靡集于陈。辛巳,至,告以馘俘。甲申,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,告以亳俘。辛亥,荐俘殷王鼎。武王乃翼,矢慓矢宪,告天宗上帝。王不革服,格于庙,秉语治庶国,籥入九终。王烈祖自太王、太伯、王季、虞公、文王、邑考以列升,维告殷罪,籥人造,王秉黄钺,正国伯。壬子,王服衮衣,矢琰格庙,籥人造王,秉黄钺,正邦君。癸丑,荐殷俘王士百人。籥人造王矢琰、秉黄钺、执戈王奏庸,大享一终,王拜手,稽首。王定奏庸,大享三终。甲寅,谒戎殷于牧野,王佩赤白畤,籥人奏,武王入,进万献。明明三终。乙卯,籥人奏崇禹生开三终,王定。庚子,陈本命,伐磨百韦,命伐宣方、新荒,命伐蜀。乙巳,陈本命新荒蜀磨,至告禽霍侯、艾侯,俘佚侯,小臣四十有六,禽御八百有三百两,告以馘俘。百谓至,告以禽宣方,禽御三十两,告以馘俘百韦,命伐厉,告以馘俘。武王狩,禽虎二十有二,猫二,糜五千二百三十五,犀十有二,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,罴百一十有八,豕三百五十有二,貉十有八,麈十有六,麝五十,糜三十,鹿三千五百有八。武王遂征四方,凡憝国九十有九国,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,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。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。时四月,既旁生魄,越六日,庚戌,武王朝,至燎于周,维予冲子绥文。武王降自车,乃俾史佚繇书于天号。武王乃废于纣矢恶臣人百人,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师。伐厥四十夫,家君、鼎帅、司徒、司马,初厥于郊号。武王乃夹于南门,用俘,皆施佩衣,衣先馘入。武王在祀,太师负商王纣,县首白畤,乃以先馘入燎于周庙。若翼日辛亥,祀于位,用籥于天位。越五日乙卯,武王乃以庶祀馘于国周庙,翼予冲子,断牛六,断羊二。庶国乃竟,告于周庙,曰:“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,以斩纣身,告于天于稷。用小牲羊犬豕于百神水土、于誓社。”曰:“惟予冲子,绥文考,至于冲子,用牛于天、于稷,五百有四,用小牲羊豕于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。” |
《逸周书·大匡解》惟十有三祀,王在管,管叔自作殷之监,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,王乃旅之,以上东隅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(武王)十二年[改为十三年],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。 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,遂分天之明。 立受子禄父,是为武庚。 夏四月[改为七月],王归于丰,飨于太庙。 命监殷,遂狩于管。 作《大武乐》。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,败之于坶野。(《水经·清水注》。)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,遂分天之明。(《水经·淇水注》。《初学记》二十四引“周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”十一字。) |
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鲁周公旦初封,武王弟。
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(武王)十一年[改十三年]伐纣,至牧野,周公佐武王,作牧誓。破殷,入商宫。已杀纣,周公把大钺,召公把小钺,以夹武王,衅社,告纣之罪于天,及殷民。释箕子之囚。封纣子武庚禄父,使管叔、蔡叔傅之,以续殷祀。遍封功臣同姓戚者。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,是为鲁公。周公不就封,留佐武王。[武王克殷二年,天下未集....] |
公元前1048
癸巳年 |
武王14年 |
|
公元前1047
甲午年 |
武王15年 |
《逸周书·作雒解》武王既归,乃岁十二月(作下年初),崩,镐肂于岐周。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武王年五十四。[崩于十二月(作下年初),故记“武王年五十四”] |
《清华简.金滕》武王旣克殷三年,王不豫,有迟。二公告周公曰:“我其为王穆卜。”周公曰:“未可以蹙吾先王。”周公乃为三坛同墠,为一坛於南方,周公立焉,秉璧戴珪。史乃册,祝告先王曰:“尔元孙发也,遘害虐疾,尔毋乃有服子之责在上。惟尔元孙发也,不若旦也,是佞若巧能,多才,多艺,能事鬼神。命於帝庭,溥有四方,以定尔子孙於下地。尔之许我,我则厌璧与珪;尔不我许,我乃以璧与珪归。”周公乃纳其所为攻,自以代王之说,於金縢之匮,乃命执事人曰:“勿敢言。”就後,武王陟,成王犹幼,在位。 |
注:武王崩于公元前1047年农历12月[丑月作公元前1046年头] |
公元前1046
乙未年 |
武王16年
成王元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元年,王即位,命冢宰周文公总百官。 (《史记.周本纪》:“成王少,周公乃摄行政当国。 ”) 庚午,周公诰诸侯于皇门(《逸周书.皇门解》:“惟正月庚午,周公格左闳门,会群臣。”)。 夏六月,葬夏六月,葬武王于毕。 (《逸周书.作雒解》:“元年夏六月,葬武王于毕。”) 秋,王加元服。(《大戴礼记.公冠篇》:“成王冠。”)武庚以殷叛。(《史记.周本纪》: “周公乃摄行政当国,管叔、蔡叔群弟疑周公,与武庚作乱叛周。”) 周文公出居于东。 (《书.金縢》: “周公居东。”) |
伯禽代周公就封于鲁[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武王蚤终,成王少,将以成周,我所以为之若此。于是卒相成王,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。周公戒伯禽曰...] |
公元前1045
丙申年 |
成王2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二年,奄人、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。 (《逸周书.作雒解》:“周公立相天子,三叔及殷东徐、奄及熊盈以略。”)秋,大雷电以风,王逆周文公于郊。 (《书.金縢》:“秋大熟,未获,天大雷电以风。王曰:‘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,惟朕小子其新逆。’王出郊。”)遂伐殷。 (《尚书序》:“周公相成王,将黜殷,作《大诰》。”) |
《逸周书·作雒解》二年,又作师旅,临卫政殷,殷大震溃。降辟三叔,王子禄父北奔,管叔经而卒,乃囚蔡叔于郭凌。 |
公元前1044
丁酉年 |
成王3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三年,王师灭殷,杀武庚禄父。 (《逸周书.作雒解》:“二年,又作师旅,临卫政殷,殷大震溃,降辟三叔,王子禄父北奔。”)迁殷民于卫。 (《尚书序》:“成王以殷余民封康叔。”《左.定四年传》:“分康叔以殷民七族。”)遂伐奄。 (《孟子.滕文公下》:“ 伐奄,三年讨其君。”)灭蒲始。 (原注:姑与四国作乱,故周文公伐之。《汉书.地理志》:“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,成王灭之。”) |
公元前1043
戊戌年 |
成王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四年春正月,初朝于庙。 (《诗序》:“《闵予小子》,嗣王朝于庙也。”)夏四月,初尝麦。 (《逸周书.尝麦解》;“惟四年孟夏,王乃尝麦于大祖。”)王师伐淮夷,遂入奄。 (《尚书序》;“成王东伐淮夷,遂践奄,作《成王政》。”) |
伯禽报政周公[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,三年而后报政周公。周公曰:“何迟也?”伯禽曰:“变其俗,革其礼,丧三年然后除之,故迟。”] |
公元前1042
己亥年 |
成王5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五年春正月,王在奄,迁其君于蒲姑。 (《尚书序》:“成王既践奄,将迁其君于蒲姑。”)夏五月,王至自奄。 (《书.多方》:“惟五月丁亥,王来自奄,至于宗周。”)迁殷民于洛邑。 (《尚书序》:“成周既成,迁殷顽民。”)遂营成周。 (《尚书大传》:“五年,营成周。”) |
公元前1041
庚子年 |
成王6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七年[改为六年]二月,王如丰。 (《书.召诰》: “惟二月既望,越六日乙未,王朝步自周,则至于丰。 ”)三月,召康公如洛度邑。 (《书.召诰》:“越若来三月,惟丙午朏,越三日戊申,太保朝至于洛,卜宅,厥既得卜,则经营。”)甲子,周文公诰多士于成周,遂城东都。 (《书.召诰》:“甲子,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:侯、甸、男、邦伯。厥既命殷庶,庶殷丕作。”又《多士》:“惟三月,周公初于新邑洛,用告商王士。”)王如东都,诸侯来朝。 (《书.洛诰》:“孺子来相宅。”又云:“汝其敬识百辟享。”)冬,王归自东都。 (《书.洛诰》: “戊辰,王在新邑,在十有二月,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,惟七年。”历家皆以戊辰为十二月晦,此云“冬王归自东都”者,盖伪此书者以古《纪年》用夏正,故云尔也。) |
《周书·召诰》惟二月既望,越六日乙未,王朝步自周,则至于丰。惟太保先周公相宅。越若来三月,惟丙午朏fěi。越三日戊申,太保朝至于洛,卜宅。厥既得卜,则经营。越三日庚戌,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ruì,越五日甲寅,位成。若翼日乙卯,周公朝至于洛,则达观于新邑营。越三日丁巳,用牲于郊,牛二。越翼日戊午,乃社于新邑,牛一,羊一,豕一。越七日甲子,周公乃朝用书,命庶殷侯、甸、男、邦伯。厥既命殷庶,庶殷丕作。 |
《周书·洛诰》召公既相宅,周公往营成周,使来告卜,作《洛诰》....王命周公后,作册逸诰,在十有二月。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,惟七年。(注意:指十二月,七年年初,相当于夏历六年年底)。 |
公元前1040
辛丑年 |
成王7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七年,周公复政于王。 (《明堂位》:“七年,致政于成王。”《尚书大传》:“七年,致政成王。”) |
公元前1039
壬寅年 |
成王8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八年,命鲁侯禽父、齐侯伋迁庶殷于鲁。 作“象舞”。 冬十月,王师灭唐,迁其民于杜。 |
《国语·晋语四》齐姜曰:“吾闻晋之始封也,岁在大火。”......董因对曰:“君之行也,岁在大火,阏伯之星也,是谓大辰。辰以成善,后稷是相,唐叔以封。”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年[改八年],王命唐叔虞为侯。 |
公元前1038
癸卯年 |
成王9年 |
《国语·晋语四》齐姜曰:“吾闻晋之始封也,岁在大火。”......董因对曰:“君之行也,岁在大火,阏伯之星也,是谓大辰。辰以成善,后稷是相,唐叔以封。” |
公元前1037
甲辰年 |
成王10年 |
周公卒年(《通鉴外纪》《尚书大传》载周公归政,三年之后老于丰) |
公元前1036
乙巳年 |
成王11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十一年春正月,王如丰。 王命周平公治东都。(《尚书序》:「周公既没,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,作《君陈》。」)约案:周平公即君陈,周公之子,伯禽之弟。 |
公元前1035
丙午年 |
成王12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二年,王师、燕师城韩。 (《诗.大雅》:“溥彼韩城,燕师所完。”)王锡韩侯命。 (《左.僖二十四年传》:“邘、晋、应、韩,武之穆也。”)
|
公元前1034
丁未年 |
成王13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三年,王师会齐侯、鲁侯伐戎。夏六月,鲁大禘于周公庙。 (《明堂位》:“季夏六月,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。”)
|
公元前1033
戊申年 |
成王1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四年,秦师围曲城,克之。 (“秦 ”,孙之騄本作“齐”。《晏子春秋.内篇谏下第二》:“丁公伐曲沃,胜之。”《类聚》二十四引作“丁公伐曲城”。)冬,洛邑告成。 |
公元前1032
己酉年 |
成王15年 |
|
公元前1031
庚戌年 |
成王16年 |
|
公元前1030
辛亥年 |
成王17年 |
|
公元前1029
壬子年 |
成王18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八年春正月,王如洛邑定鼎。 (《左.宣三年传》:“成王定鼎于郏鄏。”)凤皇见,遂有事于河。 (《宋书.符瑞志》,见下附注。)武王没,成王少,周公旦摄政七年。制礼作乐,神鸟凤皇见,蓂荚生,乃与成王观于河、洛,沈璧。礼毕,王退俟。至于日昃,荣光并出幕河,青云浮至,青龙临坛,衔玄甲之图,坐之而去。礼于洛,亦如之。玄龟青龙苍光止于坛,背甲刻书,赤文成字,周公援笔以世文写之。书成文消,龟随甲而去。其言自周公讫于秦、汉盛衰之符。麒麟游苑,凤皇翔庭,成王援琴而歌曰:“ 凤皇翔兮于紫庭,余何德兮以感灵,赖先王兮恩泽臻,于胥乐兮民以宁。” (出《宋书.符瑞志》。)
|
公元前1028
癸丑年 |
成王19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十九年,王巡狩侯、甸、方岳,召康公从。 (《周礼.大行人》:“十有二岁,王巡狩殷国。”作伪者以成王亲政,至是十有二年,故为此语。)归于宗周,遂正百官。 (伪《书.周官》:“惟周王抚万邦,巡侯、甸,归于宗周,董正治官。”)黜丰侯。 (《说文解字.丰部》:“ 乡饮酒有丰侯者。”阮谌《三礼图》:“丰,国名也,坐酒亡国。”崔骃《酒箴》:“丰侯沈湎,荷罂抱缶。自戮于世,图形戒后。”)
|
公元前1027
甲寅年 |
成王20年 |
|
公元前1026
乙卯年 |
成王21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二十一年,除治象。 (《周礼.太宰》:“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。”)
|
公元前1025
丙辰年 |
成王22年 |
|
公元前1024
丁巳年 |
成王23年 |
|
公元前1023
戊午年 |
成王2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二十四年,于越来宾。 |
公元前1022
己未年 |
成王25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二十五年,王大会诸侯于东都,四夷来宾。 (《逸周书.王会解》,文繁不具。)冬十月,归自东都,大事于太庙。
|
公元前1021
庚申年 |
成王26年 |
|
公元前1020
辛酉年 |
成王27年 |
|
公元前1019
壬戌年 |
成王28年 |
|
公元前1018
癸亥年 |
成王29年 |
|
公元前1017
甲子年 |
成王30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三十年,离戎来宾。 (《逸周书.史记解》:“昔者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,至而不礼,留而不亲,离戎逃而去之。林氏伐之,天下叛林氏。”)约案:离戎,骊山之戎也,为林氏所伐,告于成王。
|
公元前1016
乙丑年 |
成王31年 |
|
公元前1015
丙寅年 |
成王32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九年[应改为成王十年至三十三年即公元前1037-1014年中的某一年],唐迁于晋。(据“《覐公簋》覐公作妻姚簋,遘于王令唐伯侯于晋,唯王廿又八祀。五。”可知成王王廿又八祀唐国都城已于晋地) |
公元前1014
丁卯年 |
成王33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三十三年,王游于卷阿,召康公从。 (《诗序》:“《卷阿》,召康公戒成王也。”)归于宗周。命世子钊如房逆女,房伯祈归于宗周。 (《周语》:“昭王娶于房,曰房后。”此以为康王,殆涉昭王而误。)
|
公元前1013
戊辰年 |
成王3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三十四年,雨金于咸阳。 (《述异记》下:“周成王时,咸阳雨金。”)约案:咸阳天雨金,三年,国有大丧。 |
王令唐伯侯于晋(据“《覐公簋》覐公作妻姚簋,遘于王令唐伯侯于晋,唯王廿又八祀。五。”推算) |
公元前1012
己巳年 |
成王35年 |
成王三十四年至康王九年[公元前1013-1002年]中的某一年,燮父改唐为晋。[据“《覐公簋》覐公作妻姚簋,遘于王令唐伯侯于晋,唯王廿又八祀。五。”可知成王廿又八祀唐国仍未改名] |
公元前1011
庚午年 |
成王36年 |
|
公元前1010
辛未年 |
成王37年
康王元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成王)三十七年四月乙丑,王陟。 (《书.顾命》:“惟四月哉生魄,王不怿。乙丑,王崩。”)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元年,王即位,命冢宰召康公总百官。诸侯朝于丰宫。 (《左.昭四年传》:“康有丰宫之朝。”) |
公元前1009
壬申年 |
康王2年 |
|
公元前1008
癸酉年 |
康王3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三年,定乐歌。吉禘于先王。申戒农官,告于庙。 (《诗序》:“ 《臣工》,诸侯助祭,遣于庙也。”朱子《集传》:“ 此戒农官之诗也。”) |
公元前1007
甲戌年 |
康王4年 |
|
公元前1006
乙亥年 |
康王5年 |
|
公元前1005
丙子年 |
康王6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康王六年,齐太公望卒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六年,齐太公薨。 (《太公吕望表》引《纪年》:“康王六年,齐太公望卒。”) |
公元前1004
丁丑年 |
康王7年 |
|
公元前1003
戊寅年 |
康王8年 |
|
公元前1002
己卯年 |
康王9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九年,唐迁于晋,作宫而美,王使人让之[改为康王九年,晋侯作宫而美,王使让之]。 (《书钞》十八引《纪年》:“晋侯作宫而美,康王使让之。”) |
《书钞》十八引《纪年》:“晋侯作宫而美,康王使让之。” |
公元前1001
庚辰年 |
康王10年 |
|
公元前1000
辛巳年 |
康王11年 |
|
公元前999
壬午年 |
康王12年 |
《周书·毕命》康王命作册毕,分居里,成周郊,作《毕命》。惟十有二年,六月庚午,朏。越三日壬申,王朝步自宗周,至于丰。以成周之众,命毕公保厘东郊。 |
《汉书·律历志·世经》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,三日庚午,故《毕命丰刑》曰:“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,王命作策《丰刑》。”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十二年夏六月壬申,王如丰,锡毕公命。 (《汉书.律历志》:“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,三日庚午,故《毕命丰刑》曰:‘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,王命作册《丰刑》。’”伪《书.毕命》:“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,越三日壬申,王朝步自宗周,至于丰,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。”)秋,毛懿公薨。 |
公元前998
癸未年 |
康王13年 |
|
公元前997
甲申年 |
康王14年 |
|
公元前996
乙酉年 |
康王15年 |
|
公元前995
丙戌年 |
康王16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十六年,锡齐侯伋命。王南巡狩,至九江庐山。 (《御览》五十四引《寻阳记》:“庐山西南有康王谷。”) |
公元前994
丁亥年 |
康王17年 |
|
公元前993
戊子年 |
康王18年 |
|
公元前992
己丑年 |
康王19年 |
|
|
公元前991
庚寅年 |
康王20年 |
|
公元前990
辛卯年 |
康王21年 |
|
公元前989
壬辰年 |
康王22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考公四年卒,立弟熙,是謂煬公。煬公築茅闕門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二十一年[改为二十二年],鲁筑茅阙门。 (《史记.鲁周公世家》:“鲁公伯禽卒,子考公酋立。考公四年卒,立弟熙,是为炀公。炀公筑茅阙门。”以《汉志》伯禽薨年推之,此岁为炀公元年。) |
公元前988
癸巳年 |
康王23年 |
|
公元前987
甲午年 |
康王2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二十四年,召康公薨。 |
公元前986
乙未年 |
康王25年 |
|
公元前985
丙申年 |
康王26年
昭王元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康王)二十六年秋九月己未,王陟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元年,王即位,复设象魏。 (案前于成二十一年云:“除治象。”至此复设象魏,凡四十三年。盖作伪者见《文选》注及《御览》引《纪年》“成、康之世,天下安宁,刑措四十余年不用”,乃书此以影射之也。) |
公元前984
丁酉年 |
昭王2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煬公六年卒,子幽公宰立。 |
公元前983
戊戌年 |
昭王3年 |
|
公元前982
己亥年 |
昭王4年 |
|
公元前981
庚子年 |
昭王5年 |
|
公元前980
辛丑年 |
昭王6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六年,王锡郇伯命。 (《诗.曹风》:“四国有王,郇伯劳之。”)冬十二月,桃李华。 |
公元前979
壬寅年 |
昭王7年 |
|
公元前978
癸卯年 |
昭王8年 |
|
公元前977
甲辰年 |
昭王9年 |
|
公元前976
乙巳年 |
昭王10年 |
|
公元前975
丙午年 |
昭王11年 |
|
公元前974
丁未年 |
昭王12年 |
|
公元前973
戊申年 |
昭王13年 |
|
公元前972
己酉年 |
昭王1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十四年夏四月,恒星不见。 (《广弘明集》十一释法琳引《周书异记》:“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,江河泉池忽然泛涨,井泉并皆溢出,宫殿人舍山川大地悉皆震动。其夜,五色光气入贯紫微,遍于西方,尽作青红色。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: ‘此何祥也?’由对曰:‘有大圣人生于西方,故现此瑞。’”) |
公元前971
庚戌年 |
昭王15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幽公十四年。幽公弟晞殺幽公而自立,是為魏公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十四年[改为十五年]秋七月,鲁人弑其君宰。 (《史记.鲁世家》:“炀公六年卒,子幽公宰立。幽公十四年,幽公弟○杀幽公而自立。”) |
公元前970
辛亥年 |
昭王16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昭王十六年,伐楚荆,涉汉,遇大咒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十六年,伐楚,涉汉,遇大兕。《初学记》七引《纪年》:“周昭王十六年,伐楚荆,涉汉,遇大兕。”) |
公元前969
壬子年 |
昭王17年 |
|
公元前968
癸丑年 |
昭王18年 |
|
公元前967
甲寅年 |
昭王19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十九年,天大曀,雉兔皆震,丧六师于汉。 |
公元前966
乙卯年 |
昭王20年 |
|
公元前965
丙辰年 |
昭王21年 |
|
公元前964
丁巳年 |
昭王22年 |
|
公元前963
戊午年 |
昭王23年 |
|
公元前962
己未年 |
昭王24年 |
|
公元前961
庚申年 |
昭王25年
穆王元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昭王末年,夜清,五色光贯紫微。其年王南巡不反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昭王)十九年春[改二十五年春],有星孛于紫微。 (《御览》八百七十四引《纪年》:“周昭王末年,夜清,五色光贯紫微。其年,王南巡不返。”)祭公、辛伯从王伐楚。 (《吕氏春秋.音初篇》:“周昭王将亲征荆蛮,辛余靡长且多力,为王右。还反及汉,梁败,王及祭公陨于汉中。辛余靡振王北济,反振祭公,周乃侯之于西翟。”)天大曀,雉兔皆震,丧六师于汉。 (《初学纪》七引《纪年》:“周昭王十九年,天大曀,雉兔皆震,丧六师于汉。”《开元占经》一百一、《御览》九百七引上二句。)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穆王元年,筑祇宫于南郑。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元年,王即位,作昭宫。命辛伯余靡。 (《吕氏春秋.音初篇》语,见上。)冬十月,筑祇宫于南郑。 (《穆天子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“穆王元年,筑祇宫于南郑。”)自武王至穆王享国百年。 (《晋书.束皙传》引《纪年》。)穆王以下都于西郑。 (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。) |
公元前960
辛酉年 |
穆王2年 |
|
公元前959
壬戌年 |
穆王3年 |
. |
公元前958
癸亥年 |
穆王4年 |
|
公元前957
甲子年 |
穆王5年 |
|
公元前956
乙丑年 |
穆王6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六年春,徐子诞来朝,锡命为伯。 (《后汉书.东夷传》:“穆王分东方诸侯,命徐偃王主之。”) |
公元前955
丙寅年 |
穆王7年 |
|
公元前954
丁卯年 |
穆王8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八年,北唐来宾,献一骊马,是生騄耳。 (《穆天子传》注引《纪年》:“北唐之君来见,以一骝马是生騄耳。”《史记.秦本纪》集解引“骝”作“ 骊”。) |
公元前953
戊辰年 |
穆王9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九年,筑春宫。 (原注:王所居有春宫、郑宫。《御览》一百七十三引《纪年》:“穆王所居春宫、郑宫。”) |
公元前952
己巳年 |
穆王10年 |
|
公元前951
庚午年 |
穆王11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一年,王命卿士祭公谋父。 |
公元前950
辛未年 |
穆王12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二年,毛公班、井公利、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命毛班、逢固先至于周,又乃命井利、梁固聿将六师。”)冬十月,王北巡狩,遂征犬戎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天子北征于犬戎。”) |
公元前949
壬申年 |
穆王13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十三年,西征,至于青鸟之所憩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四年[改为十三年],王帅楚子伐徐戎,克之。 (《后汉书.东夷传》:“穆王后得骥騄之乘,乃使造父御以告楚,令伐徐,一日而至。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。”)夏四月,王畋于军丘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囗辰,天子次于军丘,以畋于薮囗。”)五月,作范宫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 甲寅,天子作居范宫。”)秋九月,翟人侵毕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季秋,囗乃宿于房,毕人告戎曰:‘□翟来侵。’ ”)冬,搜于萍泽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 季冬丙辰,天子筮猎苹泽。”)作虎牢。 (《穆天子传》:“有虎在于葭中,天子将至,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捕虎,必全之。乃生捕虎而献之,天子命之为柙,而畜之东虞,是为虎牢。”) |
《穆天子传·卷五》...丁丑,天子□雨乃至。祭父自圃郑来谒。留昆归玉百枚...癸亥...夏庚午...辛未...丁丑...天子次于军丘,以畋于薮□。甲寅,天子作居范宫...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五年春正月[改为十三年],留昆氏来宾。 |
公元前948
癸酉年 |
穆王14年 |
《穆天子传·卷五》...仲夏甲申...壬辰...丁酉...壬寅...甲辰...季夏庚□,休于范宫。..仲秋丁巳...季秋辛巳...仲冬丁酉...戊戌...辛丑塞。至于台,乃大暑除...丙辰... |
公元前947
甲戌年 |
穆王15年 |
《穆天子传·卷五》季秋□,乃宿于房。毕人告戎,曰:“陖翟来侵。”天子使孟悆如毕讨戎。霍侯旧告薨。天子临于军丘,狩于薮。(季冬甲戌,天子东游...)[注:《今本竹书纪年》[穆王]十六年,霍侯旧薨。]:霍侯旧告薨与其他事件罗列于季秋与季冬时间之间,发生时间很可能于子月[仲冬]之后[即公元前947年子月之后],则作下年[公元前946年]年头 |
公元前946
乙亥年 |
穆王16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[穆王]十六年,霍侯旧薨。 |
《穆天子传·卷五》丙辰,天子南游于黄□室之丘....吉日丁亥[改为丁未],天子入于南郑。 |
公元前945
丙子年 |
穆王17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七年,西征昆仑丘,见西王母,西王母止之曰:“有鸟■人。”西王母来见,宾于昭宫。 |
《穆天子传·卷三》吉日甲子,天子宾于西王母...乙丑,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...丁未,天子饮于温山,□考鸟。己酉,天子饮于溽水之上...己亥,天子东归,六师□起。庚子,至于□之山而休,以待六师之人。庚辰,天子东征。癸未,至于戊□之山...乙酉,天子南征,东还。己丑,至于献水。乃遂东征。饮而行,乃遂东南。己亥,至于瓜纑之山...辛丑,天子渴于沙衍...甲辰,至于积山之边...乙巳,□诸飦献酒于天子... |
公元前944
丁丑年 |
穆王18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十八年春正月,王居祇宫,诸侯来朝。 |
公元前943
戊寅年 |
穆王19年 |
|
公元前942
己卯年 |
穆王20年 |
|
公元前941
庚辰年 |
穆王21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二十一年,祭文公薨。 (《逸周书.祭公解》:“谋父疾维不瘳。”) |
公元前940
辛巳年 |
穆王22年 |
|
公元前939
壬午年 |
穆王23年 |
|
公元前938
癸未年 |
穆王2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二十四年,王命左史戎夫作《记》。 (《逸周书.史记解》:“维正月,王在成周。昧爽,召三公左史戎夫曰:‘今夕朕寤,遂事惊予,乃取遂事之要戒,俾戎夫主之,朔望以闻。’”) |
公元前937
甲申年 |
穆王25年 |
|
公元前936
乙酉年 |
穆王26年 |
|
公元前935
丙戌年 |
穆王27年 |
|
公元前934
丁亥年 |
穆王28年 |
|
公元前933
戊子年 |
穆王29年 |
|
公元前932
己丑年 |
穆王30年 |
|
公元前931
庚寅年 |
穆王31年 |
|
公元前930
辛卯年 |
穆王32年 |
|
公元前929
壬辰年 |
穆王33年 |
|
公元前928
癸巳年 |
穆王34年 |
|
公元前927
甲午年 |
穆王35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三十五年,荆人入徐,毛伯迁帅师败荆人于泲。 |
公元前926
乙未年 |
穆王36年 |
|
公元前925
丙申年 |
穆王37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三十七年,伐越,大起九师,东至于九江,叱鼋、鼍以为梁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三十七年,大起九师,东至于九江,架鼋鼍以为梁。遂伐越,至于纡。 (《文选.恨赋》注引《纪年》:“穆王三十七年,伐越,大起九师,东至于九江,叱鼋鼍以为梁。”《路史.国名纪》:“纡,穆王伐之,大起九师,东至九江,蚖蝉为梁。”亦本《纪年》。此兼取二书,遂云“伐越至于纡”矣。)荆人来贡。 (《类聚》九引《纪年》:“穆王三十七年,伐楚。”) |
公元前924
丁酉年 |
穆王38年 |
|
公元前923
戊戌年 |
穆王39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穆王)三十九年,王会诸侯于涂山。 (《左.昭四年传》:“穆有涂山之会。”) |
公元前922
己亥年 |
穆王40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魏公五十年卒,子厲公擢立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(周穆王)四十五年[改为四十年],鲁侯甗薨 |
公元前921
庚子年 |
穆王41年 |
|
公元前920
辛丑年 |
穆王42年
恭王元年 |
(穆王)四十一年,王陟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恭王)元年,王即位。 |
公元前919
壬寅年 |
恭王2年 |
|
公元前918
癸卯年 |
恭王3年 |
|
公元前917
甲辰年 |
恭王4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恭王)四年,王师灭密。 (《周语》:“共王游于泾上,密康公从。有三女奔之,康公弗献。一年,王灭密。”) |
公元前916
乙巳年 |
恭王5年 |
|
公元前915
丙午年 |
恭王6年 |
|
公元前914
丁未年 |
恭王7年 |
|
公元前913
戊申年 |
恭王8年 |
|
公元前912
己酉年 |
恭王9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恭王)九年春正月丁亥,正使内史良锡毛伯迁命。 (《考古图.○敦铭》:“惟二年正月初吉,王在周邵宫,丁亥,王格于宣射。毛伯内门立中庭,右祝○。王呼内史册命○。”“○,从“鼻”,即“迁”字,前人当有释为“迁”字者,乃伪为此条。不知敦铭中毛伯与 ○实二人,非一人也。) |
公元前911
庚戌年 |
恭王10年 |
|
公元前910
辛亥年 |
恭王11年 |
|
公元前909
壬子年 |
恭王12年 |
|
公元前908
癸丑年 |
恭王13年 |
|
公元前907
甲寅年 |
恭王14年 |
|
公元前906
乙卯年 |
恭王15年 |
|
公元前905
丙辰年 |
恭王16年 |
|
公元前904
丁巳年 |
恭王17年 |
|
公元前903
戊午年 |
恭王18年 |
|
公元前902
己未年 |
恭王19年
懿王元年 |
(恭王)十八年,王陟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元年,王即位。 天再旦于郑。(《事类赋》注、《御览》二引《纪年》:「懿王元年,天再旦于郑。」)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懿王元年,天再旦于郑。 |
《汲冢纪年书》曰:“懿王元年,天再启于郑、晋,穆帝升平五年,天裂有声,又有天裂见其流水、马、人。” |
公元前901
庚申年 |
懿王2年 |
|
公元前900
辛酉年 |
懿王3年 |
|
公元前899
壬戌年 |
懿王4年 |
|
公元前898
癸亥年 |
懿王5年 |
|
公元前897
甲子年 |
懿王6年 |
|
公元前896
乙丑年 |
懿王7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七年,西戎侵镐。 |
公元前895
丙寅年 |
懿王8年 |
|
公元前894
丁卯年 |
懿王9年 |
|
公元前893
戊辰年 |
懿王10年 |
|
公元前892
己巳年 |
懿王11年 |
|
公元前891
庚午年 |
懿王12年 |
|
公元前890
辛未年 |
懿王13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十三年,翟人侵岐。 (《汉书.匈奴传》:“至穆王之孙懿王时,王室遂衰,戎狄交侵,暴虐中国。”此与上条,即据《汉书》为之。) |
公元前889
壬申年 |
懿王14年 |
|
公元前888
癸酉年 |
懿王15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十五年,王自宗周迁于槐里。 (《汉书.地理志》:“右扶风槐里,周曰犬丘,懿王都之。 ”) |
公元前887
甲戌年 |
懿王16年 |
|
公元前886
乙亥年 |
懿王17年 |
|
公元前885
丙子年 |
懿王18年 |
|
公元前884
丁丑年 |
懿王19年 |
|
公元前883
戊寅年 |
懿王20年 |
|
公元前882
己卯年 |
懿王21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二十一年,虢公帅师北伐犬戎,败逋。 |
公元前881
庚辰年 |
懿王22年 |
|
公元前880
辛巳年 |
懿王23年 |
|
公元前879
壬午年 |
懿王24年 |
|
公元前878
癸未年 |
懿王25年
孝王元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懿王) 二十五年,王陟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孝王)元年,王即位。命申侯伐西戎。 (《史记.秦本纪》:“申侯之女为大骆妻,生子成,为适。申侯乃言孝王曰:‘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,生中潏,以亲故归周,保西垂,西垂以其故和睦。今我复与大骆妻,生适子成。申、骆重婚,西戎皆服,所以为王。’”) |
公元前877
甲申年 |
孝王2年 |
|
公元前876
乙酉年 |
孝王3年 |
|
公元前875
丙戌年 |
孝王4年 |
|
公元前874
丁亥年 |
孝王5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孝王)五年,西戎来献马。 |
公元前873
戊子年 |
孝王6年 |
|
公元前872
己丑年 |
孝王7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孝王七年,冬大雨雹,牛马死,江、汉俱冻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孝王)七年冬,大雨电,江、汉水。 (原注:牛马死,是年,厉王生。《御览》八十四引《史记》:“周孝王七年,厉王生,冬大雨雹,牛马死,江、汉俱冻。”)
|
《史记》周孝王七年,厉王生,冬大雨雹,牛马死,江、汉俱冻。 |
公元前871
庚寅年 |
孝王8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孝王)九年[改八年],王陟。 (《御览》八十四引《史记》:“孝王在位十五年。”《外纪》同。) |
公元前870
辛卯年 |
孝王9年
夷王元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夷王)元年,王即位。 |
公元前869
壬辰年 |
夷王2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夷王二年,蜀人、吕人来献琼玉,宾于河,用介珪。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夷王)二年,蜀人、吕人来献琼玉,宾于河,用介珪。 (《书钞》三十一、《御览》八十四引《纪年》:“夷王二年,蜀人、吕人来献琼玉,宾于河,用介珪。”) |
公元前868
癸巳年 |
夷王3年 |
|
|
公元前867
甲午年 |
夷王4年 |
|
公元前866
乙未年 |
夷王5年 |
《五年师旆簋》铭文:唯王五年...令汝羞追于齐...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(夷王)三年(改为五年),王致诸侯,烹齐哀公于鼎。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哀公时,纪侯谮之周,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,是为胡公。胡公徙都薄姑,而当周夷王之时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厲侯之子宜臼,是為靖侯。靖侯已來,年紀可推。 |
公元前865
丙申年 |
夷王6年 |
六年,王猎于社林,获犀牛一以归。 (《御览》八百九十引《纪年》:“夷王猎于桂林,得一犀牛。”) |
公元前864
丁酉年 |
夷王7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七年,冬雨雹,大如礪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夷王)七年,虢公帅师伐太原之戎,至于俞泉,获马千匹。 (《后汉书.西羌传》:“夷王衰弱,荒服不朝,乃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,至于俞泉,获马千匹。”注: “见《竹书纪年》。”)冬,雨雹,大如砺。 (《初学记》二、《御览》十四引《纪年》:“
夷王七年冬,雨雹,大如砺。”)楚子熊渠伐庸,至于鄂。 (《史记.楚世家》:“當周夷王之時,王室微,諸侯或不朝,相伐。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,乃興兵伐庸、楊粵,至於鄂。”)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貞伯卒。頃侯厚賂周夷王,夷王命衛為侯。頃侯立。 |
公元前863
戊戌年 |
夷王8年
厉王元年 |
|
公元前862
己亥年 |
厉王2年 |
|
公元前861
庚子年 |
厉王3年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孝伯云卒,子夷伯喜立。 |
公元前860
辛丑年 |
厉王4年 |
|
公元前859
壬寅年 |
厉王5年 |
|
公元前858
癸卯年 |
厉王6年 |
|
公元前857
甲辰年 |
厉王7年 |
|
公元前856
乙巳年 |
厉王8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,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,是为献公。献公元年,尽逐胡公子,因徙薄姑都,治临菑。 |
公元前855
丙午年 |
厉王9年 |
|
公元前854
丁未年 |
厉王10年 |
|
公元前853
戊申年 |
厉王11年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頃侯立十二年卒,子釐侯立。 |
公元前852
己酉年 |
厉王12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獻公三十二年卒,子真公濞立。 |
公元前851
庚戌年 |
厉王13年 |
|
公元前850
辛亥年 |
厉王14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慎公卒,子幽公寧立。 |
公元前849
壬子年 |
厉王15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十八年,靖侯卒,子釐侯司徒立。 |
公元前848
癸丑年 |
厉王16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(献公)九年,献公卒,子武公寿立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厉王)三年[改十六年],齐献公山薨。(注: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“武公二十四年,周宣王初立”推测所致[“误厉王在位26虚年含共和14虚年”致误差13年],或许正是“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夷王三年[改为五年],王致诸侯,烹齐哀公于鼎。”之缘故!) |
公元前847
甲寅年 |
厉王17年 |
|
公元前846
乙卯年 |
厉王18年 |
|
公元前845
丙辰年 |
厉王19年 |
|
公元前844
丁巳年 |
厉王20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仲元年 |
公元前843
戊午年 |
厉王21年 |
|
公元前842
己未年 |
厉王22年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厉王)六年[改为二十二年],楚子廷卒。 |
公元前841
庚申年 |
厉王23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仲四年 |
公元前840
辛酉年 |
厉王24年 |
|
公元前839
壬戌年 |
厉王25年 |
|
公元前838
癸亥年 |
厉王26年
共和元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共和元年乃鲁真公濞十五年(一云十四年)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真公十四年[改十五年],周厲王無道,出奔彘,共和行政。(注: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误认为周厉王实记年[真公14年,周厲王無道,出奔彘,真公15年共和元年])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釐侯十三年[改十六年],周厲王出餎於彘,共和行政焉。(注:《史记》“误西周实记王年[误共和元年公元841年]”致误差3年)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武公九年[改十一年],周厉王出奔,居彘。十年[改当年],王室乱,大臣行政,号曰“共和”。(注:据“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武公二十四年,周宣王初立”推测所致[误共和宣王实记年]。或许正是“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夷王三年[改为五年],王致诸侯,烹齐哀公于鼎。”误差两年之故!) |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釐公十七年[改十八年],周厲王出奔彘。(注:《史记》“误共和行政虚记年”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勇六年[改为五年],而周人作亂,攻厲王,厲王出奔彘。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幽公十二年[改十三年],周厲王奔於彘。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夷伯二十三年[二十四年],周厉王奔于彘。 |
公元前837
甲子年 |
共和2年 |
|
公元前836
乙丑年 |
共和3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武侯卒,子夷侯立。 |
公元前835
丙寅年 |
共和4年 |
|
公元前834
丁卯年 |
共和5年 |
|
公元前833
戊辰年 |
共和6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勇十年,卒,弟熊嚴為後。 |
公元前832
己巳年 |
共和7年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夷伯三十年卒,弟幽伯彊立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十八年,釐侯卒,子獻侯籍立。 |
公元前831
庚午年 |
共和8年 |
|
公元前830
辛未年 |
共和9年 |
|
公元前829
壬申年 |
共和10年 |
|
公元前828
癸酉年 |
共和11年 |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二十八年,釐公卒,子惠公琤立。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二十三年,幽公卒,子釐公孝立。 |
公元前827
甲戌年 |
共和12年 |
|
公元前826
乙亥年 |
共和13年 |
|
公元前825
丙子年 |
共和14年 宣王元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真公二十九年[改二十八年],周宣王即位。(附:《鲁武公册命》惟王三年丙子...册命敖...卅年)
注:据“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共和元年乃鲁真公濞十五年”推算所致[误宣王次年改元致误差1年]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釐侯二十八年[改二十九年],周宣王立。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(武公)二十四年,周宣王初立。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夷侯十一年[改十二年],周宣王即位。 |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惠公四年,周宣王即位。
注: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按史记记载“实记在位年数”,自宣王元年至幽王末年,两者相差1年(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将“史记”惠公三十年增至三十一年),则因古人整齐而篡改的可能性不大!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釐公六年[改四年],周宣王即位。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惠侯卒,子釐侯立。是歲,周宣王初即位。 |
公元前824
丁丑年 |
宣王2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嚴十年,卒。有子四人,長子伯霜,中子仲雪,次子叔堪,少子季徇。熊嚴卒,長子伯霜代立,是為熊霜。熊霜元年,周宣王初立[改为宣王2年]。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幽伯九年,弟苏杀幽伯代立,是为戴伯。戴伯元年,周宣王已立三岁[改二岁]。 |
公元前823
戊寅年 |
宣王3年 |
《鲁武公册命》铭文:惟王三年丙子十月望,王各于廟室,册命敖.....卅年(注:卅年==鲁真公卅年) |
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(真公)三十年,真公卒,弟敖立,是為武公。 |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宣王)二年[改为三年],鲁慎公薨。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(武公)二十六年,武公卒,子厉公无忌立。 |
公元前822
己卯年 |
宣王4年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宣王四年,宣王命令秦仲征伐西戎,秦仲被西戎杀害。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仲末年公元前822年 |
公元前821
庚辰年 |
宣王5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庄公其元年 |
公元前820
辛巳年 |
宣王6年 |
|
公元前819
壬午年 |
宣王7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霜六年,卒,三弟爭立。仲雪死;叔堪亡,避難於濮;而少弟季徇立,是為熊徇。 |
公元前818
癸未年 |
宣王8年 |
|
公元前817
甲申年 |
宣王9年 |
|
公元前816
乙酉年 |
宣王10年 |
|
公元前815
丙戌年 |
宣王11年 |
|
公元前814
丁亥年 |
宣王12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武公末年{十年],鲁懿公元年 |
公元前813
戊子年 |
宣王13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厉公暴虐,故胡公子复入齐,齐人欲立之,乃与攻杀厉公。胡公子亦战死。齐人乃立厉公子赤为君,是为文公,而诛杀厉公者七十人。(注: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“武公二十四年,周宣王初立。二十六年,武公卒,子厉公无忌立”推测[齐厉公在位11年]) |
公元前812
己丑年 |
宣王14年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釐侯四十二年,釐侯卒,太子共伯餘立為君。共伯弟和有寵於釐侯,多予之賂;和以其賂賂士,以襲攻共伯於墓上,共伯入釐侯羨自殺。衛人因葬之釐侯旁,謚曰共伯,而立和為衛侯,是為武公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(宣王)十五年[改十四年],卫厘侯薨。 |
公元前811
庚寅年 |
宣王15年 |
|
公元前810
辛卯年 |
宣王16年 |
|
公元前809
壬辰年 |
宣王17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夷侯二十八年,夷侯卒,子釐侯所事立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獻侯十一年[改二十四年]卒,子穆侯費王立。
[注]「据“《史记·晉世家》穆侯十年,伐千畝,有功。”推排乃宣王二十六年,《周语》《周本纪》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宣王三十九年,王师伐姜戎,战于千亩,王师败逋。」两记载“伐千畝”存在误差十三年,另“《晋侯苏钟》惟王卅又三年[周厉王33年即共和8年]正值獻侯[晋侯苏]当候”,故推测《史记·晉世家》獻侯在位年数少记十三年(或许乃计釐侯在位18年[始于厉王15年]时,误“周厉王在位26虚年含共和14虚年”致“釐侯末年[獻侯元年]误为宣王7年[据《史记·晉世家》倒排]”,而《周语》《周本纪》《今本竹书纪年》采用了正确的獻侯在位年数[二十四虚年],才有「《周语》《周本纪》《今本竹书纪年》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」之误。) |
公元前808
癸巳年 |
宣王18年 |
|
公元前807
甲午年 |
宣王19年 |
|
公元前806
乙未年 |
宣王20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懿公九年,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,而立伯御為君。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鲁孝公称元年,伯御立为君,称为诸公子云。伯御,武公孙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穆侯四年,取齊女姜氏為夫人。 |
公元前805
丙申年 |
宣王21年 |
|
公元前804
丁酉年 |
宣王22年 |
《史纪.郑世家》宣王立二十二年,初封友于郑。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徇十六年,鄭桓公初封於鄭。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釐侯二十一年[改二十二年],鄭桓公初封於鄭。(注:据“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惠侯卒,子釐侯立。是歲,周宣王初即位”错误推算:误宣王次年改元。) |
公元前803
戊戌年 |
宣王23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穆侯七年,伐條。生太子仇。 |
公元前802
己亥年 |
宣王24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文公十二年卒,子成公脱立。 |
公元前801
庚子年 |
宣王25年 |
|
公元前800
辛丑年 |
宣王26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穆侯十年,伐千畝,有功。生少子,名曰成師。晉人師服曰:“異哉,君之命子也!太子曰仇,仇者讎也。少子曰成師,成師大號,成之者也。名,自命也;物,自定也。今適庶名反逆,此後晉其能毋亂乎?” |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宣王三十九年[改二十六年],王师伐姜戎,战于千亩,王师败逋。(《周语》:「宣王三十九年,战于千亩,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。」) |
公元前799
壬寅年 |
宣王27年 |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三十年,惠公卒,子哀公立。哀公元年卒,子戴公立。 |
公元前798
癸卯年 |
宣王28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二十二年,熊徇卒,子熊咢立。
《今本竹书纪年》二十八年,楚子·卒。 |
公元前797
甲辰年 |
宣王29年 |
|
公元前796
乙巳年 |
宣王30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伯御即位十一年,周宣王伐魯,殺其君伯御,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,以為魯後。樊穆仲曰:“魯懿公弟稱,肅恭明神,敬事耆老;賦事行刑,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;不乾所問,不犯所。”宣王曰:“然,能訓治其民矣。”乃立稱於夷宮,是為孝公。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鲁周宣王诛伯御,立其弟称,是为孝公。 |
公元前795
丙午年 |
宣王31年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三十年,戴伯卒,子惠伯兕立。 |
公元前794
丁未年 |
宣王32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成公九年卒,子庄公购立。 |
公元前793
戊申年 |
宣王33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三十六年,釐公卒,子武公靈立。 |
公元前792
己酉年 |
宣王34年 |
|
公元前791
庚戌年 |
宣王35年 |
|
公元前790
辛亥年 |
宣王36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熊咢九年,卒,子熊儀立,是為若敖。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釐侯三十六年,釐侯卒,子頃侯立。 |
公元前789
壬子年 |
宣王37年 |
|
公元前788
癸丑年 |
宣王38年 |
|
公元前787
甲寅年 |
宣王39年 |
|
公元前786
乙卯年 |
宣王40年 |
|
公元前785
丙辰年 |
宣王41年 |
|
公元前784
丁巳年 |
宣王42年 |
|
公元前783
戊午年 |
宣王43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穆侯二十七年,穆侯卒,弟殤叔自立,太子仇出奔。 |
公元前782
己未年 |
宣王44年 |
|
公元前781
庚申年 |
宣王45年 |
|
公元前780
辛酉年 |
宣王46年
幽王元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殤叔三年[改四年],周宣王崩。殤叔四年,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襲殤叔而立,是為文侯。 |
公元前779
壬戌年 |
幽王2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武公十五年卒,子夷公說立。是歲,周幽王即位[改幽王2年]。 |
公元前778
癸亥年 |
幽王3年 |
|
公元前777
甲子年 |
幽王4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鲁秦襄公元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夷公三年卒,弟平公燮立。 |
公元前776
乙丑年 |
幽王5年 |
|
公元前775
丙寅年 |
幽王6年 |
|
公元前774
丁卯年 |
幽王7年 |
|
公元前773
戊辰年 |
幽王8年 |
|
公元前772
己巳年 |
幽王9年 |
《史记·郑世家》封三十三岁[虚年],百姓皆便爱之。幽王以为司徒。 |
公元前771
庚午年 |
幽王10年 |
《史记·郑世家》为司徒一岁[任司徒一年],幽王以褒后故,王室治多邪,诸侯或畔之。 |
公元前770
辛未年 |
幽王11年
周平王元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襄公七年[改八年]始列為諸侯。(注:误周平王次年改元,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鲁孝公三十七年即周平王元年。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齐庄公二十五年即周平王元年。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庄公二十四年[改二十五年],犬戎杀幽王,周东徙雒。(注:误周平王次年改元,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武公四十二年[改四十三年],犬戎殺周幽王,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,甚有功,周平王命武公為公。(注:误周平王次年改元,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戴公三十年即周平王元年。
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戴公二十九年[改三十年],周幽王為犬戎所殺,秦始列為諸侯。(注:误周平王次年改元,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若敖二十一年即周平王元年。
《史记·楚世家》若敖二十年[改二十一年],周幽王為犬戎所弒,周東徙,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。(注:误周平王次年改元,致误差1年)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平公七年[改八年],周幽王為犬戎所殺,周東徙。秦始列為諸侯。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釐侯三十九年[改四十年],周幽王為犬戎所殺,周室卑而東徙。秦始得列為諸侯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文侯十年[改十一年],周幽王無道,犬戎殺幽王,周東徙。而秦襄公始列為諸侯。
《古本竹书纪年》文侯十年[改十一年],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。先是申侯、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,幽王既死,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,周二王并立。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頃侯二十年[改二十一年],周幽王淫亂,為犬戎所弒。秦始列為諸侯。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惠伯二十五年[改二十六年],周幽王为犬戎所杀,因东徙,益卑,诸侯畔之。秦始列为诸侯。 |
《史纪.郑世家》(为司徒)二岁[任司徒二年],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,并杀桓公。郑人共立其子掘突,是为武公。(当年改元) |
[注]公元前770年西周之前周王与诸侯均虚记年即当年改元(但秦史以实年补记列候之前王年) |
公元前769
壬申年 |
周平王2年 |
|
公元前768
癸酉年 |
周平王3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鲁惠公弗湟元年 |
公元前767
甲戌年 |
周平王4年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二十四年,頃侯卒,子哀侯立。 |
公元前766
乙亥年 |
周平王5年 |
|
公元前765
丙子年 |
周平王6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秦文公元年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哀侯二年卒,子鄭侯立。 |
公元前764
丁丑年 |
周平王7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二十七年,若敖卒,子熊坎立,是為霄敖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63
戊寅年 |
周平王8年 |
|
公元前762
己卯年 |
周平王9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四十八年,釐侯卒,子共侯兴立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61
庚辰年 |
周平王10年 |
《史纪.郑世家》武公十年,娶申侯女为夫人,曰武姜。生太子寤生,生之难,及生,夫人弗爱。后生少子叔段,段生易,夫人爱之。 |
公元前760
辛巳年 |
周平王11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共侯二年卒,子戴侯立。(次年改元)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三十六年,惠伯卒,子石甫立,其弟武杀之代立,是为缪公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59
壬午年 |
周平王12年 |
|
公元前758
癸未年 |
周平王13年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武公五十五年,卒,子莊公揚立。(次年改元)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霄敖六年,卒,子熊眴立,是為蚡冒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57
甲申年 |
周平王14年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缪公三年卒,子桓公终生立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56
乙酉年 |
周平王15年 |
|
公元前755
丙戌年 |
周平王16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二十三年,平公卒,子文公圉立。 |
公元前754
丁亥年 |
周平王17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文公元年,取蔡女,生子佗。 |
公元前753
戊子年 |
周平王18年 |
|
公元前752
己丑年 |
周平王19年 |
|
公元前751
庚寅年 |
周平王20年 |
|
公元前750
辛卯年 |
周平王21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戴侯十年卒,子宣侯措父立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49
壬辰年 |
周平王22年 |
|
公元前748
癸巳年 |
周平王23年 |
|
公元前747
甲午年 |
周平王24年 |
|
公元前746
乙未年 |
周平王25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文侯三十五年,文侯仇卒,子昭侯伯立。 |
公元前745
丙申年 |
周平王26年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十年,文公卒,長子桓公鮑立。[次年改元]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昭侯元年,封文侯弟成師於曲沃。曲沃邑大於翼。翼,晉君都邑也。成師封曲沃,號為桓叔。靖侯庶孫欒賓相桓叔。桓叔是時年五十八矣,好德,晉國之眾皆附焉。君子曰:“晉之亂其在曲沃矣。末大於本而得民心,不亂何待!”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蚡冒十三年,晉始亂,以曲沃之故。 |
公元前744
丁酉年 |
周平王27年 |
《史纪.郑世家》二十七年,武公疾。夫人请公,欲立段为太子,公弗听。是岁,武公卒,寤生立,是为庄公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43
戊戌年 |
周平王28年 |
|
公元前742
己亥年 |
周平王29年 |
|
公元前741
庚子年 |
周平王30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蚡冒輳洹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,是為楚武王。 |
公元前740
辛丑年 |
周平王31年 |
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楚武王元年 |
公元前739
壬寅年 |
周平王32年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昭侯七年,晉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。桓叔欲入晉,晉人發兵攻桓叔。桓叔敗,還歸曲沃。晉人共立昭侯子平為君,是為孝侯。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惠公三十年,晉人弒其君昭侯。 |
公元前738
癸卯年 |
周平王33年 |
|
公元前737
甲辰年 |
周平王34年 |
|
公元前736
乙巳年 |
周平王35年 |
|
公元前735
丙午年 |
周平王36年 |
《史记·衛康叔世家》二十三年,莊公卒,太子完立,是為桓公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34
丁未年 |
周平王37年 |
|
公元前733
戊申年 |
周平王38年 |
|
公元前732
己酉年 |
周平王39年 |
|
公元前731
庚戌年 |
周平王40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六十四年,庄公卒,子厘公禄甫立。(次年改元) |
公元前730
辛亥年 |
周平王41年 |
|
公元前729
壬子年 |
周平王42年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鄭侯三十六年卒,子繆侯立。 |
公元前728
癸丑年 |
周平王43年 |
|
公元前727
甲寅年 |
周平王44年 |
|
公元前726
乙卯年 |
周平王45年 |
|
公元前725
丙辰年 |
周平王46年 |
|
公元前724
丁巳年 |
周平王47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惠公四十五年,晉人又弒其君孝侯。 |
《史记·晉世家》孝侯十五年,曲沃莊伯弒其君晉孝侯於翼。晉人攻曲沃莊伯,莊伯復入曲沃。晉人復立孝侯子郄為君,是為鄂侯。 |
公元前723
戊午年 |
周平王48年 |
《史记·魯周公世家》惠公四十六年,惠公卒,長庶子息攝當國,行君事,是為隱公。 |
公元前722
己未年 |
鲁隐公元年 |
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厘公九年,鲁隐公初立。 |
《史记·陳杞世家》桓公二十三年,魯隱公初立。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宣侯二十八年,鲁隐公初立。 |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繆侯七年,而魯隱公元年也。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宣侯二十八年,鲁隐公初立。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桓公三十五年,鲁隐公立。 |
公元前721
庚申年 |
鲁隐公2年 |
|
公元前720
辛酉年 |
鲁隐公3年 |
|
公元前719 |
鲁隐公4年 |
|
公元前718 |
鲁隐公5年 |
|
公元前717 |
鲁隐公6年 |
|
公元前716 |
鲁隐公7年 |
|
公元前715 |
鲁隐公8年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三十五年,宣侯卒,子桓侯封人立。 |
公元前714 |
鲁隐公9年 |
|
公元前713 |
鲁隐公10年 |
|
公元前712 |
鲁隐公11年 |
《史记·楚世家》武王二十九年,魯弒其君隱公。 |
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桓侯三年,鲁弑其君隐公。 |
《史记·曹叔世家》四十五年,鲁弑其君隐公。 |
公元前711 |
鲁桓公元年 |
|